在“國潮”文化蓬勃發(fā)展的當下,傳統非遺技藝正以嶄新姿態(tài)走進現代生活。7月2日至5日,武漢紡織大學“紡編青春”實踐團赴蘇州開展專題調研,探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宋錦的現代化轉型之路,助力傳統工藝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宋錦形成于南宋,鼎盛于明清,和蜀錦、云錦合稱為“三大名錦”。它色澤華麗、圖案精致,有“錦繡之冠”的美譽。
宋錦文化園里,實踐團成員近距離欣賞宋錦的精湛織造工藝、華美絕倫的紋樣與豐富的文化內涵,了解了宋錦從歷史到時尚的華麗蛻變。
64歲的朱云秀是宋錦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從事絲綢技術和研究保護已有20余年,她耐心地向實踐團成員介紹簡單的織造技巧,讓學生在參與宋錦的互動手作中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永恒魅力。
實踐團走訪了多家品牌店,與經營者交流,了解他們在產品設計、市場推廣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嘗試,探討絲綢紡織產業(yè)的轉型升級。
據調研,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推動紡織產業(yè)升級的當地企業(yè)并非個例。像上久楷絲綢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全面升級生產設備,采用符合宋錦織造工藝的電子提花機,建設智能化生產車間,以快速響應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蘇州龍泉禧里絲綢科技有限公司以“文化傳承+時尚創(chuàng)新”為核心,創(chuàng)新推出節(jié)日限定系列,深受年輕消費者喜愛。
“本次調研不僅讓我們了解了紡織傳統工藝,還學習了紡織行業(yè)前沿科技的應用現狀,受益匪淺。作為紡織專業(yè)學子,我們有責任為紡織傳統工藝的接續(xù)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注入青春力量,為紡織行業(yè)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建言獻策。”實踐團成員鄭嘉文說到。
據悉,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通過深化產教融合,分層分類組織學生進行科研實驗、專業(yè)實習、社會實踐,積極探索立德樹人機制綜合改革的新思路、新舉措,構建實踐育人新生態(tài)。(中國日報湖北記者站 周荔華/鄭婷 薛萍)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