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和平國家轉身擁抱致命地雷,世界該讀懂什么信號?
7月10日深夜,赫爾辛基外交部向紐約聯合國總部遞交一紙文書:芬蘭正式退出《渥太華禁雷公約》。六個月后的2026年1月,這個北歐國家將合法重啟殺傷性地雷的軍事部署。此前議會表決時,157票贊成對18票反對的碾壓性結果,早已預示今日結局。
退約倒計時,芬蘭的“國防算術”
這份震動國際社會的聲明中,芬蘭外交部的措辭耐人尋味:“退出基于惡化的安全環(huán)境中的國防需求”。短短一句話,芬蘭與俄羅斯1300公里邊境線的陰影躍然紙上。盡管聲明強調將繼續(xù)支持公約的“人道主義目標”,但現實需求已壓倒道德堅守。
耐人尋味的是芬蘭總統亞歷山大·斯塔布的補充:“芬蘭并未面臨迫在眉睫的軍事威脅,但環(huán)境變化要求我們加強防御”。他特意點明:“我們與俄羅斯有很長的邊界,俄羅斯不是渥太華協定締約國。我們已經看到俄羅斯如今的作戰(zhàn)方式”。
弦外之音,不言而喻。
致命鐵雨,渥太華公約的沉浮
《渥太華禁雷公約》曾代表人類戰(zhàn)爭倫理的進步。1999年生效的這份文件,以禁止使用、儲存、生產和轉讓殺傷人員地雷為核心。它誕生于全球戰(zhàn)后排雷的血淚教訓——地雷不會區(qū)分士兵與兒童,戰(zhàn)爭結束數十年后仍在吞噬無辜生命。
然而公約始終未能征服所有軍事強國。美國、中國、俄羅斯三大國均未加入,使其先天帶有局限性。俄羅斯外交部更曾直言:“反人員地雷仍是保衛(wèi)俄羅斯邊界有效且低成本的手段”。如今,這道現實主義的鋒刃,正劃向曾經的締約國。
“退群”多米諾,東歐集體轉向
芬蘭的轉身并非孤例。它只是最新倒下的骨牌:6月27日: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三國同步向聯合國提交退出文件;6月29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簽署總統令,啟動退出程序;7月10日:芬蘭完成退約法律流程。
這些國家存在兩個致命共性:都與俄羅斯接壤,且全是北約成員國。當愛沙尼亞國防部長將退約解釋為“應對俄羅斯軍事威脅”時,一個地緣安全邏輯鏈已然閉合。
軍工鏈蘇醒,雷場將重現
退出公約只是第一步,更實質的行動正在展開。據路透社披露,立陶宛與芬蘭已計劃2026年重啟地雷生產線。曾經在公約框架下銷毀百萬枚地雷的芬蘭,將重建冷戰(zhàn)時期的軍工能力。
立陶宛準備投入數億歐元生產數萬枚新型地雷。芬蘭則強調本土化生產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現代地雷引信更智能、儲存更安全,但本質未變——它們仍是無差別殺傷的武器。當芬蘭官員宣稱國產雷“比進口更具精度和成本效益”時,人道主義規(guī)范已在國防賬本中黯然失色。
安全與人道,撕裂的悖論
芬蘭在退約聲明中留下一個意味深長的尾巴:退出不影響該國遵守國際人道主義法義務。但當邊境雷場成為“必要防御手段”,人道底線該劃在何處?
地雷的戰(zhàn)術價值確實存在。防御方可借此遲滯機械化部隊突進,用最低成本守護漫長邊界——尤其像烏克蘭東部那樣需要阻滯俄軍坦克集群的戰(zhàn)場。但地雷的幽靈一旦釋放,可能在未來數十年繼續(xù)制造“沉默的殺戮”。
斯塔布總統那句“我們看到了俄羅斯的作戰(zhàn)方式”,道盡歐洲小國的無奈。當坦克履帶碾過國際公約的殘片,地雷從“野蠻武器”變回“防御利器”,安全邏輯正碾壓人道理想。在波羅的海國家兵工廠的流水線上,金屬與火藥構成的防御之花,正在曾經的和平之地綻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