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國歷史中,劉備這個披著“仁義外衣”的政治家,成了三國時期最會"裝"的一位梟雄
表面上一副悲天憫人的樣子,骨子里卻是心機深沉。真正看透他本質的,整個三國僅有五人而已。
這五個明白人里,其中四位都帶著不甘和憂郁離開了人世。這些人到底看透了什么?他們的結局為何如此相似?
呂布:臨終一聲"大耳賊",道破天機
公元199年,曹操大軍壓境下邳城,城內的呂布陷入絕境。
這位曾經不可一世的"飛將軍",如今只能寄希望于曹營中的劉備。畢竟,那時的劉備正寄人籬下,在曹操麾下做個小小的中郎將
更重要的是,呂布與劉備還有段"過去"。早在徐州之戰時,呂布曾經擊敗劉備,奪走了他的地盤和家眷。
可劉備卻用一筆不菲的錢財贖回了家人,還表現得無比謙恭,甚至愿意臣服于呂布。
呂布對這位"失意皇叔"心生憐憫,不但歸還其家眷,還允許他駐守小沛。
可就在呂布被擒后請求劉備說情時,他萬萬沒想到,劉備非但不肯開口,反而低頭不語。
曹操一聲令下,呂布被縊殺于白門樓下。
臨死前,呂布終于看透了劉備的偽裝,怒吼一聲"大耳賊"!這一刻,他成了第一個因看透劉備而命喪黃泉的人。
呂布的死,為劉備除去了一大威脅。他表面上的沉默,實則是精心計算的政治手段。
此前在小沛被呂布再次擊敗后,劉備投奔了曹操。他知道,呂布若活著,不但是他的心腹大患,也會妨礙他與曹操建立信任關系。
一個不出聲的決定,既討好了曹操,又除掉了敵人。這就是劉備,表面仁義,內里精于算計。
曹操:臨終遺憾未滅劉備
公元200年,曹操設宴款待劉備。席間,一場看似隨意的對話卻暗藏玄機。
酒至半酣,曹操突然問道:"當今天下,誰是英雄?"接著自問自答,點評了袁紹、袁術等人,最后意味深長地看向劉備說:"我見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這一刻,曹操成了第二個看透劉備的人。他敏銳地察覺到這位表面謙卑的皇叔背后隱藏的帝王之志。
劉備聞言驚慌失措,打翻了手中的羹湯。這看似慌亂的反應,恰恰證明了曹操猜測的準確性。
曹操不僅是軍事奇才,更是識人的高手。他最早看出劉備不甘人下的本性,也明白這位皇叔終將成為自己最大的對手。
正因如此,曹操多次試圖除掉劉備,卻每次都被其逃脫。后來的赤壁之戰,更是讓曹操對劉備的忌憚升到頂點。
到了公元220年,曹操臨終前仍念念不忘劉備這個勁敵。
據《三國志》記載,曹操彌留之際,對曹丕說:"若劉備來爭天下,汝外據荊州,內守許都,此文王之業也。"
這句遺言,道出了曹操一生最大的遺憾——未能剿滅劉備
在三國紛爭中,曹操和劉備就像兩個棋逢對手的高手,一個明著來,一個暗中布局。
曹操識破了劉備的野心,卻始終無法除掉這個看似柔弱實則堅韌的對手。
曹操死后七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這或許正是對曹操當年預言的最好印證。
馬超:七年郁郁而終
公元214年,失去西涼的馬超帶著一腔壯志投奔劉備。
作為曾經的涼州猛將,馬超的加入無疑為劉備增添了不少軍事實力。
劉備表面上重用馬超,封他為五虎上將之一,但實際上卻從未給予他真正的軍權。
馬超是單純的武將,一開始并未察覺劉備的心機。他以為自己會像關羽、張飛那樣成為劉備的核心力量。
可是現實很快就給了他當頭一棒。
無論是軍隊調動還是重要決策,馬超都被排除在外。他所獲得的"五虎上將"稱號,不過是劉備安撫他的手段。
劉備之所以如此提防馬超,原因很簡單——馬超的來歷不明確。與生死與共的關張不同,馬超是在劉備事業已有起色時才加入的。
更重要的是,馬超曾是曹操的死敵,曾在潼關之戰中幾乎殺死曹操。劉備擔心馬超的勇猛和殺伐之氣可能不受控制,甚至有朝一日反戈一擊。
就這樣,馬超在劉備麾下度過了七年郁悶時光。
公元221年,馬超病逝,臨終前將心腹馬岱托付給諸葛亮。
這一選擇耐人尋味——馬超臨終不托付劉備,而是選擇了諸葛亮,足見他對劉備的失望與看透
馬超的遭遇表明,在劉備的政治版圖中,信任是有層次的。外來者無論多么勇猛,都難以真正融入劉備的核心圈子。
馬超或許在臨終前已看透這一切,可惜為時已晚,只能帶著不甘與郁悶離世,成為第三個因看透劉備而郁悶而死的人。
諸葛亮:知己也難逃命運
公元207年的一場"三顧茅廬",將隱居在南陽的諸葛亮請出了山。
很多人認為,諸葛亮是被劉備的誠意所打動,才決定輔佐這位"明主"。
但實際上,諸葛亮早已看透劉備的本質,他選擇出山,正是因為他看到了劉備身上的帝王之氣。
在著名的《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規劃了"隆中決策",建議他占據荊益兩州,與孫權聯合抗曹,最終成就霸業。
這一策略后來被劉備完全采納,并在很大程度上付諸實踐。諸葛亮之所以能提出如此精準的戰略,正是因為他深知劉備的野心和能力。
劉備稱帝后,諸葛亮成為了蜀漢的丞相,全面主持朝政。表面上看,劉備對諸葛亮極為尊重,甚至臨終前將兒子托付給他。
但深入分析就會發現,劉備利用諸葛亮的才華為自己開疆拓土,同時又通過各種手段確保諸葛亮不會威脅到劉氏政權。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留下"君可自取"的遺言,看似是授權諸葛亮可以取代劉禪登基,實則是對諸葛亮的一種考驗。
諸葛亮選擇了忠誠,扶持劉禪繼位,并發誓"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從此,諸葛亮背負起蜀漢復興的重任,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然而,天不遂人愿,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終年54歲。
臨終前,諸葛亮仍在為國事操勞,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成為了第四個因看透劉備而郁悶離世的人。
諸葛亮的悲劇在于,他明知劉備的本質,卻仍選擇了追隨。他的忠誠和才華,最終成了束縛他的枷鎖。
孫權:唯一善終的明白人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后,荊州這塊“肥肉”成了孫劉兩家爭奪的焦點。按照此前的約定,荊州應當歸屬東吳。
然而劉備在諸葛亮的計謀下,不但占據了荊州大部,還娶了孫權的妹妹孫尚香為妻,進一步鞏固了對荊州的控制權。
起初,孫權還被劉備表面的謙恭所蒙蔽,認為這位"皇叔"確實如傳言中那般仁義。
但隨著劉備勢力的不斷擴張,尤其是劉備占據益州后依然不肯歸還荊州,孫權終于看清了劉備的真面目。
公元219年,關羽北伐曹魏時,孫權抓住機會,命陸遜偷襲荊州。這一戰,關羽兵敗被殺,荊州重回東吳之手。
劉備為此大怒,發動夷陵之戰意圖報仇,卻被陸遜火燒連營,損兵折將。這場失敗成了劉備晚年最大的打擊,也直接導致了他的郁郁而終。
有趣的是,在五個看透劉備的人中,孫權是唯一一個善終的
他不僅識破了劉備的野心,還成功地采取了反制措施,奪回了屬于東吳的利益。
孫權的政治智慧和決斷力,使他在與劉備的博弈中占據了上風。
孫權能夠善終,或許正是因為他不僅看透了劉備,還及時地采取了行動。
他沒有像曹操那樣陷入與劉備的長期對抗,也沒有像諸葛亮那樣被迫輔佐劉備至死。
孫權選擇了最務實的道路——識破后反擊,這使他在三國亂世中成為了少有的贏家。
《——【·結語·】——》
劉備一生扮演著仁義君子的角色,卻在權謀之路上步步為營。
五個看透他本質的人,四個郁郁而終,只有孫權憑借果斷反擊得以善終。
劉備的成功,不僅在于他的表演天賦,更在于他深諳人心、善于操控的本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