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山東理工大學“袋小果”助農實踐團走進青州市柏山家庭農場,沿著“交流品種→果園參觀→技術學習→品嘗體驗”的實踐脈絡,深入探尋桃子種植的“致富密碼”,以青春行動賦能鄉村農業發展。
實踐團剛抵達農場,便與果農圍坐成圈開啟“品種研討會”。果農指著桌上擺放的不同桃子,如數家珍:早熟的“春雪”趕在夏季初期上市,搶占鮮桃市場空白;晚熟的“映霜紅”經霜后甜度飆升,錯峰銷售不愁銷路。從果實大小、色澤差異,到口感特點、市場受眾,果農細致講解,團員們認真記錄,在交流中摸清“春雪搶鮮、金秋紅蜜耐儲”等品種布局邏輯,為后續果園探索筑牢知識根基。
帶著品種知識,實踐團踏入百畝桃園。規整的桃樹行列、錯落有致的枝條,透著農場管理的精細。果農邊走邊介紹不同品種桃樹的分布,“這片是蟠桃區,那邊種著黃肉蜜桃”。行至果樹間,果農現場演示套袋技術:先輕托住乒乓球大小的幼果,再撐開專用紙袋,從底部緩緩套住果實,最后用鐵絲熟練收緊袋口,“套袋能防蟲害、保品相,袋口別傷著果柄,這可是桃子生長的‘生命線’”。團員們輪番上手實操,在反復調整中掌握套袋要領,也體會到農業勞作“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精細。
果園觀測區的生長周期表,成為實踐團新的“學習陣地”。果農指著表上密密麻麻的記錄,詳解桃子生長關鍵節點:3月花芽萌動需注意倒春寒,4月盛花期要人工輔助授粉,7月早熟品種采摘后需及時追肥養樹。從施肥配方隨果實周期動態調整,到疏果時“每枝留2-3果”的精準操作,詳實的管理檔案讓團員們觸摸到農業生產“靠天更靠科學”的發展脈絡,明白精細化管理才是提質增產的關鍵。
實踐尾聲,農場搬出多樣鮮桃。咬開“春雪”,汁水瞬間在口腔迸發,清甜滋味彌漫;嘗一口“金秋紅蜜”,甜脆交織,果肉緊實有嚼勁。不同品種在舌尖碰撞出各異風味,讓此前交流的品種特性從文字描述落地為真切味覺體驗。從圍坐話種的求知,到果園實踐的躬行,再到品嘗鮮桃的感悟,知識在農場土壤里完成“理論→實踐→驗證”的閉環。
此次柏山農場之行,“袋小果”實踐團跳出書本框架,扎根農業田野。青春身影穿梭桃林,不僅解碼桃子種植的技術密碼,更以實際行動踐行助農初心。未來,實踐團將帶著這份熱忱與所學,持續為鄉村農業發展注入青春動能,讓“學農、知農、助農”的種子在鄉村振興沃土上持續發芽、生長,期待結出更多助力農業發展的碩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