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時30分,天空還蒙著一層薄霧,全南縣大吉山鎮斜溪村的生態甲魚養殖基地已一片繁忙,只見工人們彎著腰依次鉆進半人高的產蛋房,用指尖輕扒細沙,取出一枚枚甲魚蛋。
“看,這兒還有一窩!”基地負責人何振輝滿臉笑意,從沙層中捏起一枚晶瑩的甲魚蛋,比鵪鶉蛋略小的蛋體裹著細沙,在掌心滾出一道淺痕,他身后的收納盒里,幾百枚蛋已碼放整齊。
每年4月至9月,是甲魚快速生長的關鍵時期,也是甲魚大量產蛋的黃金期。在斜溪村生態甲魚養殖基地,隨處可見工人們挖蛋、抓魚、裝箱、運輸的忙碌身影,個大肥美的甲魚,成為撬動村民增收致富的新支點。
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廢的魚塘。因年久失修,斜溪村原有的400余畝魚塘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破損。如何讓閑置資源“活”起來,成為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增量”?全南縣按照“一村一品”發展模式,盤活沉睡多年的魚塘,引進豐淼農業有限公司落戶斜溪村,流轉村民的魚塘205畝,并將村集體的120畝魚塘租賃給該公司,推動生態甲魚產業向標準化、集約化、規模化發展。
特色產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政策的加持。全南縣建立鄉村振興產業項目管理機制,發放項目扶持資金1000余萬元,扶持甲魚產業安家落戶,探索“公司+村集體+農戶”模式,引導村民學習甲魚養殖技術,讓農戶參與養殖,由企業提供種苗、飼料、技術等,對農戶產出的甲魚保價收購,輻射帶動村民增收致富,讓昔日荒廢魚塘化身為今朝致富基地。
“養殖甲魚需要良好水質,全南生態條件好,水質檢測是國家一級,養出來的甲魚肉質鮮美,深受消費者的青睞,一公斤賣到240元還供不應求,市場需求極大。”豐淼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何振輝說,現在基地養殖面積達1000余畝,年產甲魚180萬公斤,年產值達1.2億元,主要銷往粵港澳大灣區。
炎炎夏日,記者來到全南縣中寨鄉金苒鴿文化產業科技園,只見錯落有致的養殖大棚排布在山峁間,鴿棚內一排排鴿籠傳出“咕咕”的鴿叫聲,自動喂料機緩慢滑動,鴿子爭先恐后地啄著鴿糧。
“這里以前是座廢棄的礦山,沒想到還能變成鴿棚,我們村很多村民在這里做工,既能掙錢,還能照顧家人,非常滿意。”中寨鄉中寨村村民鐘冬梅一邊調配飼料,一邊和記者說,自己每月到手工資有4000多元,日子越過越紅火。
全南縣瞄準農業龍頭企業,引進金苒鴿業,盤活廢棄礦山,在中寨鄉建成鴿棚50座,并修建通往養殖基地的道路,交由金苒鴿基地經營使用,采取“資金入股+專業運營”方式鏈接全鄉8個村,有效解決產業薄弱村村集體經濟增長的難題,為村集體經濟“造血賦能”。
全南縣堅持以工業化理念、全產業鏈思維發展現代農業,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食品產業園、現代農業產業園等集中發展,推動畜禽孵化、標準養殖、屠宰分割、熟食加工等肉鴿產業鏈條在全南“開花結果”,形成品質農業三產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放大區域品牌效應。
“現在年均出籠肉鴿300萬羽,年銷售額達6000余萬元,帶動當地村民就業超過2000人,每年戶均增收超5萬元。”金冉鴿業總經理賴偉東告訴記者,公司將繼續擴大養殖規模和產能,形成全方位的聯村帶農局面。
如今,水產養殖、有機蔬菜、芳香花木等一批特色農業產業在全南縣遍地開花,在一條條農業產業鏈上,越來越多的“莊稼人”變身“產業人”,推動“資源”變“資產”,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2024年,全縣農業總產值突破15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9萬元,增速居贛州市首位。(廖瑩君 全媒體記者 鄒艷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