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廣西頻道
人民網南寧7月13日電(記者伍遷)7月9日,著名作家徐則臣攜長篇小說《北上》亮相南寧書城金湖城響書堂,與廣西作家東西、評論家曾攀展開對談,與讀者分享長篇小說《北上》的創(chuàng)作故事。
徐則臣首先從京杭大運河的歷史講起,結合《北上》的創(chuàng)作背景,闡述了大運河在歷史和文化上的重要性。他表示,大運河不僅是一條連接南北的水道,更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象征。從隋唐至今,運河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變遷,承載了無數(shù)人的記憶與情感。他特別提到:“運河不僅僅流淌在中國的大地上,更流淌在中國人的血液里。”此外,他還引申到廣西的平陸運河,認為這條運河不僅是工程奇跡,未來更將成為文化交流的紐帶,深刻影響廣西乃至全國的文化發(fā)展。
徐則臣分享長篇小說《北上》的創(chuàng)作故事。南寧書城供圖
東西表示,徐則臣在小說中巧妙地融入了冷幽默,以及對人物深入的刻畫,展現(xiàn)了極高的藝術追求。他特別贊賞徐則臣為創(chuàng)作《北上》全身心投入兩年時間實地考察大運河的嚴謹態(tài)度,認為這種深入生活的創(chuàng)作方式為作家樹立了榜樣。
曾攀表示,《北上》以小見大,通過一條運河的變遷折射出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與現(xiàn)代世界的脈絡。他認為,徐則臣具備闡釋時代與世界的思考力和解讀力,這種能力使得《北上》成為一部具有磅礴氣象的作品。
在互動環(huán)節(jié),現(xiàn)場讀者踴躍提問,氣氛熱烈。當被問及“如何應對當前快餐式文學現(xiàn)狀”時,徐則臣建議讀者摒棄碎片化閱讀,只有通過沉浸式閱讀才能對一段漫長的生活獲得整體感。他特別強調,孩子們應通過多讀經典長篇來培養(yǎng)對時代的理解能力,以構建完整的世界觀和歷史觀。
據悉,徐則臣長篇小說《北上》曾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中宣部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yōu)秀作品獎、“2018中國好書”獎等重要文學獎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