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文字是有后勁的。
起因是刷到博主@慕七七邀請工地師傅寫高考作文的視頻。
看完了,這一天腦子里還總是不由自主地冒出那幾句話,心里又酸又堵。
我不想用任何技巧去分析他們的文章,因為在這些文字面前,任何“技巧”的分析,都顯得輕浮和冒犯。我只想聊聊,作為一個普通人,我被什么東西擊中了。
我被這位師傅筆下的《我的母親》擊中了。
他說他的母親“從來不上桌”,等大家吃完了,剩下什么,就“扒拉兩口”。
讀到這里,我想起我的外婆。好像在我的童年記憶里,她也總是在廚房和灶臺邊忙活,把最大塊的肉夾到我碗里,自己碗里永遠是湯湯水水。我們總讓她也坐下吃,她總是擺著手說“你們吃,我等會兒”。
原來,天下的母親,都說過同一句“我不餓”。
當他寫到,他今天扛水泥的力氣,來自于“想想母親當年端那口大鐵鍋的勁兒”時,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精神的傳承”。那不是一句口號,那是一種刻在骨子里的、由愛和犧牲轉化而來的能量。母親把力氣給了孩子,孩子再用這份力氣,去撐起下一個家。
而真正讓我徹底沉默的,是文章的結尾。
“墳頭上的草青了又黃,黃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樣,一年年總也斷不了。我已經當了爸爸,也已經當了爺爺,但我已經三十多年沒叫過媽媽了。我想著,等哪天我扛不動水泥了,就回村里挨著那堆土躺下,沒準那時候我再叫媽媽,她就能聽見了。”
一個在工地上扛了一輩子水泥的男人,心里最柔軟的愿望,竟然是那么卑微,又那么石破天驚。他沒說一個“愛”字,也沒說一個“想”字,但他寫的每一個字,都在說“媽媽,我想你了”。
然后,是另一位師傅的《我的一天》。
那通篇的辛酸和無奈,那種為了五塊錢和人爭執的拉扯,那種“真是求爺爺告奶奶”的卑微,都讓我覺得很壓抑。
直到那句“我的還能避雨呢。”出現。
“至于說幸不幸福,看你和誰比,和馬云比,那肯定不幸福,和老李比,那我還是幸福的,因為同樣開摩托,我是三輪的,他是兩輪的,我的還能避雨呢。”
這句話,像是在一間密不透風的屋子里,突然有人用力推開了一扇窗。陽光和新鮮空氣一下子涌了進來。
我們這些在寫字樓里敲著鍵盤的人,每天都在為什么焦慮?為KPI,為房價,為朋友圈里別人看似光鮮的生活。我們總覺得自己不幸福。
可那位師傅提醒了我,幸福或許不是擁有了多少,而是在自己僅有的東西里,找到了那個值得慶幸的理由。是在生活的風雨里,看到自己頭頂上,還有一片能遮雨的棚頂。
看完這些文字,我沒學到什么寫作技巧。
只是覺得,心被很輕、又很重地洗了一遍。
我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
扛著生活往前走。
只是有的人,
把常人難咽的苦,
活成了一首無需平仄的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