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7 月 13 日消息,天文學家最新研究顯示,月球表面的撞擊碎片不僅會逃逸進入太空,部分還會在短暫時間內被地球引力俘獲,形成“微型衛星”(minimoon),在環繞地球一段時間后再回歸繞日軌道。盡管這類月源“微型衛星”體積微小、運行快速,難以觀測,但研究團隊預測,在任何給定時間,可能有六塊左右的月球碎片短暫伴隨地球。
IT之家注意到,該研究近日發表在《Icarus》期刊。研究負責人、夏威夷大學天文學家羅伯特?杰迪克(Robert Jedicke)形容這種現象“就像一場廣場舞,舞伴不斷更換,有時還會暫時離場。”
當天體撞擊月球時,部分噴濺出的碎片能擺脫月球引力,進入太空。大多數碎片最終落入太陽引力場,但部分小塊物質會被地球臨時捕獲,繞地球飛行一段時間。
盡管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對“微型衛星”尚無官方定義,天文學界通常認為,它應是至少暫時被地球引力束縛、完成一次或多次地球公轉、并在軌道上某點接近地月距離四倍以內的天體。此前研究認為,這些微型衛星主要來自火星與木星間的小行星帶,但近年來的發現正在挑戰這一看法。
2016 年,夏威夷的 Pan-STARRS1 小行星巡天望遠鏡發現了近地小天體“469219 Kamo'oalewa”,其直徑達 40 至 100 米,圍繞太陽運轉且與地球同步。后續研究顯示,該天體源自月球,形成時間距今 100 萬至 1000 萬年,可能與月球上的焦爾達諾?布魯諾撞擊坑的誕生有關。
今年早些時候,天文學家又確認了另一顆具月球起源的短暫地球衛星“2024 PT5”,進一步佐證了月球碎片不斷形成微型衛星的可能性。為此,杰迪克及其團隊通過模擬月球噴發物在太空的行為,估算大約五分之一的月球撞擊噴射物會成為地球的臨時衛星,平均同時存在 6.5 顆。典型的微型衛星圍繞地球運行的平均時間約為 9 個月,而且會不斷從沿類似地球軌道運行的物質中得到補充。
不過,杰迪克提醒,這一估算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因為撞擊坑大小及噴射物的尺寸和速度分布等變量尚不明確。事實上,如果真有這么多“微型衛星”,天文巡天望遠鏡本應探測到更多。
觀測的難度也來自它們的體積與速度。這些月球微型衛星多在 1 至 2 米直徑,即便是最先進的天文儀器,也很難在上百萬公里外探測到。此外,當它們接近地球、亮度足夠時,往往移動極快,天文照片上留下的軌跡難以被計算機算法識別。
此前在 2020 年,Catalina Sky Survey 僅在約 1000 個觀測夜中的兩晚探測到過一顆名為 2020 CD3 的微型衛星,顯示即便機會渺茫,仍有望通過持續監測鎖定這些“過客”。一旦確定軌跡,后續追蹤將變得更易操作。
杰迪克指出,這些月源微型衛星不僅具有科學價值,或許還具商業潛力。相比遠赴小行星帶,利用這些短暫環地的天體或可更經濟地獲取水、礦物等資源??茖W上,這些微型衛星及其同類,也有助于揭示太陽系的形成與演變,提升人類對月球撞擊機制與地球潛在小行星撞擊威脅的認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