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分子通過開設網店故意發錯貨或寄送劣質商品,再以“售后補償”為誘餌引流,誘導消費者脫離官方平臺私下交易,最終實施詐騙……7月13日,北京市公安局曝光一類新型網購詐騙引流手段。據悉,此類騙局已在多個社交平臺出現,數量呈快速增長趨勢。
記者了解到,近期,多名消費者遭遇“貨不對版”后陷入詐騙陷阱。事主李先生在某平臺購買積木玩具,收到的卻是一包小蘇打。聯系店鋪客服后,對方讓其掃描快遞盒內的售后二維碼,脫離平臺進入私下聊天界面。客服以“看短劇做任務可補發貨物并賺錢”為由,引誘李先生進群參與。初期小額充值均能領到傭金,隨著投入加大,客服又以“操作失誤”“賬號凍結”等借口要求轉賬解凍,李先生最終被騙數萬元。
無獨有偶,王女士在直播間花20余元購買洗衣液,收到的卻是雜牌小包裝產品。客服先是卑微懇求不要投訴,引導其添加微信后全額退款,還以“好評返利”給予價款一倍的補償,逐步獲取信任。隨后客服推薦“投資黃金任務”,宣稱“投500返600,多投多返”,王女士基于前期信任投入5萬元,最終血本無歸。
除利益誘惑外,詐騙分子還會使用威脅恐嚇手段。張女士網購近一米高的電扇,收到的卻是手持小風扇。客服提出“退款+額外賠償”,要求其下載軟件刷單。過程中,客服以“操作失誤致店鋪賬號凍結”為由,要求轉賬8.6萬元解凍,否則“起訴追責”“影響家人征信”。因警方及時攔截未造成重大損失。
北京市反詐中心分析,此類騙局具有明確套路:詐騙分子先在抖音、快手、淘寶等平臺開設網店,售賣U盤、小風扇、大米等日常商品,隨后故意發錯貨或寄劣質品,等待消費者投訴,接著以“售后理賠”為由,引導消費者掃描私人二維碼、添加微信,脫離平臺監管,最后通過“刷單返利”“投資盈利”等利誘手段,或“賬號凍結”“法律追責”等恐嚇方式誘騙轉賬。
北京警方提示,消費者購物維權需堅守“四不”原則:不脫離官方平臺私下溝通,拒絕添加私人微信或掃描不明二維碼;不輕易相信高額賠償承諾,警惕“好評返利”“投資高返”等誘惑;不隨意下載非官方軟件,避免個人信息泄露和財產風險;不向陌生賬戶轉賬匯款,遇“賬號凍結”“法律追責”等說辭立即報警。(記者魯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