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市場資訊
來源:北京商報
車輛保險本是車主的“護身符”,近年來卻被一些不法分子視為“發財險”,成為保險詐騙犯罪的“重災區”。7月13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平安北京近期通報,通州警方接連破獲兩起手法隱蔽的保險詐騙案。故意碰撞、偽造現場、夸大損失……看似普通的交通事故背后,暗藏精心設計的騙局。
異常理賠引警覺
頻繁的事故、高額的保險理賠款,車輛保險近年來被一些不法分子視為“發財險”,成為保險類詐騙犯罪的“重災區”。
據平安北京通報,7月2日,北京通州公安分局北苑派出所接到一名保險公司經理的報警,稱自己在梳理2024年的保險理賠案件時,發現疑似有人保險詐騙。從案情來看,2024年10月,王某報警稱其摩托車在大運河森林公園撞倒趙某某停放的15萬元自行車,維修費10萬元并向保險公司索賠。保險公司核查時發現事故疑點重重后報警。經查,此事故系宋某某策劃,指使趙某某放置已損壞的自行車,再讓王某故意撞擊偽造事故,企圖詐騙保險金10萬元。
像這樣自導自演的“車禍”戲碼,不止這一件。5月16日,一保險公司負責人到通州公安分局徐辛莊派出所報警稱,懷疑有人利用交通事故騙取保險金。接警后,民警立即開展工作。警方查實焦某某、劉某、劉某某三人團伙作案:乘坐車輛時,專找意圖違章并線的車輛,通過不避讓或加速相撞制造事故,因對方全責,三人謊稱受傷,在高端醫療機構產生高額費用,既向對方保險公司索賠,又隱瞞事實用診斷證明騙取自身意外險理賠,還索要誤工費。2023年至今,該團伙作案28次,成功索賠21次,涉案28萬元。
在車險上動歪腦筋,不單是假聰明,更可能面臨法律處罰。目前涉案的5人均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或刑事拘留,等待他們的將是法律的準繩。
“不同保險公司之間信息不互通,難以發現同一團伙在多家公司重復索賠的行為。”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直言,通州的兩起案件中,詐騙團伙通過精心策劃和偽裝,使詐騙行為難以被輕易識破。例如,焦某某團伙利用違章并線車輛制造事故,偽裝成正常交通事故,且每次索賠金額不大,難以引起單一保險公司懷疑。
如何從源頭杜絕
保險詐騙案件帶來的惡性影響不容忽視。此類行為不僅侵害了保險行業和廣大被保險人的共同利益,還對公共交通安全和社會治安管理帶來嚴峻挑戰。通州警方提示,偽造交通事故、故意制造車損騙取保險理賠,一經查實,行為人不僅需全額退還騙取的保險金,還將面臨高額罰金及保險公司依法追償的違約金等經濟處罰。更重要的是,根據涉案金額及情節,當事人將涉嫌構成保險詐騙罪或詐騙罪,依法承擔刑事責任。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北京金融監管局日前也發布了車險相關消費者提示表示,車輛出險后,立即撥打保險公司客服電話報案,在工作人員指導下拍照存證,保護好事故現場。提高警惕,拒絕參與。切勿輕信他人教唆參與任何形式的車險詐騙活動,不要因小失大、觸碰法律紅線。妥善保管身份證、駕駛證、行駛證、保單等重要證件信息,防止被不法分子冒用。
除了法律準繩和消費者自律,打擊車險詐騙,也需要保險公司在內的各方形成合力。柏文喜建議,各保險公司可以考慮建立統一的信息共享平臺,實時共享理賠案件信息,特別是對同一客戶或團伙在多家公司索賠的情況進行重點監控。同時,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理賠數據,識別異常索賠模式,及時預警可能的詐騙行為。
針對車險詐騙的專業化和團伙化特點,柏文喜認為,保險公司還可以組建專門的反保險詐騙團隊,提高偵查效率。同時與公安部門建立定期溝通機制,公安部門及時接收保險公司提供的可疑線索,提前介入調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