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爆料:去年12月中國對美銻出口禁令生效后,美國竟從泰國、墨西哥兩國“曲線進口”了3834噸氧化銻,幾乎抵上前三年總和!更絕的是,這些救命礦全是“中國血統”,只不過在第三國換了身“馬甲”就直送美國港口。
海關數據顯示,去年12月至今年4月這五個月里,泰國和墨西哥對中國銻產品的進口量暴增300%。諷刺的是,泰國僅有一家銻冶煉廠,墨西哥唯一工廠今年4月才復工,兩國自己幾乎不產銻礦。明眼人都懂:貨從中國出,貼個新標簽就變“泰國制造”“墨西哥制造”,轉身加價賣美國。
墨西哥新萊昂州一夜之間冒出37家礦產品貿易商,背后全是中資離岸公司操控。泰國Unipet工業公司更露骨——它是中國廣西日星化工的子公司,半年內向美國德州老客戶發運3366噸銻產品,規模同比激增27倍。倉庫管理員看得真切:中國來的集裝箱停留不到48小時,換包裝貼新標就上船赴美,流水線作業比快餐還高效。
美國買家也毫不遮掩。礦產商Gallant Metals的老板帕克自曝,每月從中國搞到200公斤鎵:中國代理先收貨,貨運公司經手貼標“鐵鋅礦”或“藝術用品”,借道亞洲國家曲線入美。“貴是貴,總比斷供強!”他坦言想訂更多貨,但大批量怕撞槍口。
事實上,早在今年5月,中方發起的專項行動會議上就指出,“第三國轉口”是打擊重點,定性走私礦產威脅國家安全。商務部撂下狠話:深挖非法實體和走私網,從嚴從快查辦。但實際執行卻是另一回事。
這場資源暗戰暴露全球化供應鏈的“暗處”——國家禁令的堤壩再高,也擋不住資本逐利的水流繞道而行。當泰國倉庫里的包裝機一開一合就破解了出口管制,或許我們該反思,要贏下這場博弈,光靠海關嚴查遠遠不夠,還得在規則修訂和全球礦產布局上下更硬的功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