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國產GLP-1RA雙周制劑,偏向性GLP-1RA,GLP-1RA/GIPRA雙周制劑和GCGR/GLP-1RA周制劑、小分子GLP-1RA,ActRII抑制劑等多項原創成果登陸國際舞臺,標志著中國正式躋身全球研發第一梯隊。
2025年6月20日至23日,備受矚目的美國糖尿病協會(ADA)第85屆科學會議在美國芝加哥盛大舉行。這場全球內分泌學領域極具影響力的盛會,吸引了世界各地眾多內分泌學權威專家齊聚于此,深入交流、共同探討內分泌學最前沿的臨床發現與基礎研究成果,推動著全球內分泌學研究的不斷發展。
在這場國際學術舞臺上,中國自主創新藥物研究迎來高光時刻,多項原創成果的集中亮相,標志著我國糖尿病治療領域正式邁入全球研發第一梯隊。值得特別介紹的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紀立農教授實現了中國學者在ADA大會上口頭報告我國創新藥物臨床研究結果的同時國際頂刊同步發表該研究論文的零的突破。醫學界特此邀請到紀立農教授深度解讀中國研究的高光時刻,揭秘國產新藥如何實現從“跟跑”到“領跑”國際前沿的戰略躍升。
醫學界:在2025年ADA第85屆科學會議上,您團隊分享了哪些來自中國的原創研究成果?
紀立農教授:本次ADA大會上,我們通過壁報交流和口頭發言形式,向全球參會者展示了多項中國原創研究。這些研究包括真實世界研究數據(如 iCaReMe項目),以及我們與國內制藥企業合作開展的新藥臨床試驗成果,重點評估了這些藥物在降糖和減重方面的療效。
醫學界:本次ADA會議上多個中國基于GLP-1的減重和降糖新藥物亮相,您認為各企業應如何協調適應癥開發,以前瞻性填補國產GLP-1RA的空白?
紀立農教授:中國新藥研發目前已非?;钴S,并躋身國際第一方陣。本次ADA大會展示了很多國內藥企的創新成果,例如長效胰島素、小分子GLP-1RA,GLP-1RA周制劑或雙周制劑,以及GLP-1/GIP周制劑和雙周制劑、GLP-1/GCG等雙靶點藥物的降糖與減重臨床試驗數據。這些進展將為我國乃至全球疾病治療提供更優選擇。
當前這些藥物研究仍以注冊臨床試驗為主,旨在滿足監管要求并獲得降糖或減重適應癥的批準。未來我們期待能進一步開展長期結局研究,探索這些藥物對糖尿病及肥胖相關并發癥的療效,例如骨關節炎、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心腦血管疾病、腎病等領域的治療潛力。
這一目標的實現需綜合考慮多重因素:既取決于監管機構對適應癥拓展的監管要求,也受限于制藥企業開展大型研究的資金支持能力。但我們希望,除了基礎降糖減重適應癥外,應充分驗證這些藥物對器官的保護作用,以最大化其臨床價值。
聚焦創新,中國方案的突破性證據PK網紅神藥“司美格魯肽”
中國糖尿病藥物創新正在完成從“me-too”到“me-better”甚至“Best in Class”的跨越。正如紀立農教授強調,下一步需要開展更多心血管代謝結局或者糖尿病及肥胖相關并發癥研究,讓世界看到中國創新藥不僅能改善指標,更能真正改變患者預后。
這一主張在本屆ADA會議上得以證實。在ADA國際舞臺上,甘李藥業發布的全球首個雙周制劑GLP-1RA博凡格魯肽,憑借兩項研究引發關注。
研究一:博凡格魯肽(GZR18)可改善中國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及心血管代謝危險因素
在中國T2DM患者中評價博凡格魯肽注射液安全性、耐受性、藥代動力學和有效性的一項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IIa期臨床研究[1]。
該IIa期臨床試驗(CTR20221509)共入組36例經飲食運動血糖控制不佳和/或未規范使用抗糖尿病藥物的中國T2DM受試者,隨機接受1.5mg至13mg每周一次博凡格魯肽注射液(N=27)或安慰劑(N=9)的劑量滴定治療23周,研究的主要療效終點為糖化血紅蛋白(HbA1c)較基線的變化。
治療23周后,博凡格魯肽注射液組HbA1c自基線變化均值為-1.81%,而安慰劑組為0.12%,兩組差值達-1.93%*。博凡格魯肽注射液組分別有57.7%的受試者HbA1c<7.0%和46.2%的受試者HbA1c≤6.5%,而安慰劑組無受試者達到HbA1c<7.0%或≤6.5%。在體重管理方面,給藥23周后,博凡格魯肽注射液組受試者體重較基線降低6.92kg,體重降幅達9.3%,而安慰劑組受試者體重僅降低1.2%*。此外,博凡格魯肽還在空腹血糖、糖化白蛋白、腰圍、血壓、血脂等指標上均展現出優于安慰劑的改善。
安全性方面,博凡格魯肽注射液在T2DM受試者中表現出良好的安全性與耐受性。與GLP-1類藥物的常見反應一致,治療期間最常報告的不良事件為胃腸道相關不良事件,主要發生在劑量遞增早期,且全部為輕、中度。本研究未發生低血糖事件,未發生與試驗用藥品有關的嚴重不良事件。
結論:博凡格魯肽在中國T2DM患者中耐受性良好,能顯著改善血糖水平,同時帶來體重、血壓及血脂的多重代謝獲益。研究結果進一步支持在Ⅱb期臨床試驗中探索博凡格魯肽不同給藥頻率方案,并為后續心血管代謝結局研究奠定基礎。
研究二:博凡格魯肽雙周給藥在中國T2DM患者中的療效與安全性
在中國T2DM患者中評價博凡格魯肽注射液與司美格魯肽的療效和安全性的一項多中心、隨機、開放、陽性藥物對照II期臨床研究[2]。
該IIb期臨床試驗(CTR20232069)共入組272例經生活方式干預血糖控制不佳,或穩定使用至少3個月口服降糖藥物治療后血糖仍控制不佳的中國T2DM患者,隨機接受每兩周一次12mg(N=55)、18mg(N=54)、24mg(N=55)以及每周一次24mg(N=54)博凡格魯肽注射液或1mg司美格魯肽(N=54)治療24周(含劑量遞增期),研究的主要療效終點為HbA1c較基線的變化。
治療24周后,每兩周一次12mg、18mg和24mg博凡格魯肽注射液組受試者HbA1c較基線變化均值分別降低1.87%、2.28%和1.94%,每周一次24mg組受試者HbA1c降低2.32%,數值降幅數值均高于司美格魯肽組(-1.60%);其中每兩周一次18mg組和每周一次24mg組對HbA1c的改善顯著優于司美格魯肽組(p<0.001)*。其中,在經生活方式干預血糖控制不佳的初治患者中,每兩周一次18mg組HbA1c較基線降幅高達2.98%,顯著優于司美格魯肽組(-2.04%;p<0.001)*。在血糖達標率方面,博凡格魯肽組達標率均高于或與司美格魯肽組相當。給藥24周后,博凡格魯肽注射液兩周一次組和一周一次組受試者HbA1c<7.0%的比例分別為63.0%-73.6%和75.0%,司美格魯肽組為70.0%;受試者HbA1c≤6.5%的比例分別為58.2%-67.9%和69.2%,司美格魯肽組為62.0%。
此外,各組博凡格魯肽注射液組體重較基線平均降低4.26至6.54kg,而司美格魯肽組患者僅降低3.25kg*。同時,博凡格魯肽注射液還有效改善了空腹血糖、血壓、血脂等指標。
在安全性方面,博凡格魯肽注射液總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與GLP-1受體激動劑的已知安全性特征一致。最常見的不良事件為胃腸道相關不良反應,嚴重程度大多為輕、中度;本研究未發生嚴重低血糖事件。
結論:在中國T2DM患者中,雙周給藥的博凡格魯肽在降低HbA1c和體重方面表現出與每周一次1mg司美格魯肽相當的療效。研究結果支持進一步開展博凡格魯肽雙周給藥方案的Ⅲ期臨床試驗。
藥物研發與治療模式來看,T2DM未來治療將突破單一降糖局限,向“代謝全程管理”升級。長效制劑如博凡格魯肽雙周制劑在保證療效與安全性的基礎上,有助于提升患者依從性,并通過三重代謝調控機制——血糖控制、體重管理及心血管代謝危險因素改善實現從“疾病治療”到“健康重塑”的轉型。
另外,中國創新力量崛起與技術融合值得期待。博凡格魯肽等國產GLP-1RA在國際舞臺精彩亮相,未來若能加速心腎保護等拓展適應癥的Ⅲ期臨床研究,并通過國際多中心試驗推動全球化注冊,有望為全球T2DM患者帶來多樣化選擇與更多福音。
*試驗數據以均值形式表示
上述II期臨床研究的詳細結果將在同行評審期刊上發表。
專家簡介
紀立農 教授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北京大學糖尿病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86年畢業于北京醫科大學
1993-1998年在哈佛大學Joslin糖尿病中心學習和工作
中國老年保健研究會內分泌與代謝病分會主任委員
中國藥促會糖尿病與代謝性疾病藥物臨床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心血管代謝聯盟共同主席,中國卒中學會副會長
中國肥胖聯盟副主席,中華醫學會理事,中國預防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醫學會理事
北京市醫學會內分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圍手術期醫學會會長
世界衛生組織顧問,國際糖尿病聯盟亞洲西太平洋地區(IDF-WPR)糖尿病政策組成員
曾任第一屆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醫師分會會長,第四屆北京市糖尿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第六屆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國際糖尿病聯盟副主席,國際糖尿病聯盟西太平洋區(IDF- WPR)主席
參考文獻:
[1]HAIYA WU,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Bofanglutide (GZR18), a Biweekly GLP-1RA, Compared with Semaglutide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T2D.ADA 2025 poster:P752.
[2]WENDA LI,et al.Bofanglutide (GZR18), a Novel GLP-1RA, Improved Glycemic Control and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T2D.ADA 2025 poster:P769.
“此文僅用于向醫療衛生專業人士提供科學信息,不代表平臺立場”
醫學界內分泌領域交流群正式開放!
加入我們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