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同仁醫院神經內科卒中團隊成功為一位101歲高齡的患者實施了腦動脈取栓手術,刷新了該手術的高齡紀錄。
上午時分,同仁醫院神經內科病房內,101歲的沈爺爺精神很好。在醫生的查房過程中,無論是詢問身體狀況,還是進行身體情況檢查,沈爺爺都可以很好地配合。一位101歲的老人,在急性腦梗死后還能恢復到這樣的狀態,這是沈爺爺的家人沒有想到的。
十幾天前,沈爺爺在家中突然言語不清、左側身體動彈不得。家人反應迅速,立即撥打120送至同仁醫院。將沈爺爺從救護車擔架上抬下的那一刻起,同仁醫院急診神經內科、搶救室、影像科、檢驗科等多學科團隊立即響應,卒中綠色通道瞬間啟動,所有環節無縫銜接,爭分奪秒為這位世紀老人搶奪“黃金救治窗”。
初步檢查后,沈爺爺被確診為兇險的急性腦梗死(NIHSS評分14分),影像結果顯示“元兇”——右側頸內動脈末端、右側大腦中動脈閉塞,正是它阻斷了大腦的血流。
面對101歲高齡且危重的沈爺爺,醫生的每一步決策都至關重要。
于是,卒中團隊首先為沈爺爺進行了rt-PA靜脈溶栓治療,希望能打通堵塞血管。但考慮到堵塞的是關鍵的大血管主干,藥物溶栓可能效果有限。緊接著,團隊迅速評估:老人發病前身體底子不錯,符合腦動脈取栓術的條件。
卒中團隊立刻與家屬充分溝通并獲得全力支持后,果斷決定迎難而上——實施腦動脈取栓術。
然而手術臺上的挑戰遠超醫生們的預期——沈爺爺血管內的血栓異常堅韌,常規的單支架配合導管“抽拉”技術,面對這塊“硬骨頭”竟束手無策。
危急關頭,同仁神經介入團隊精準研判,果斷調整策略,決定采取雙支架取栓技術——兩枚支架巧妙協同,最終成功將牢牢卡在右側頸內動脈末端的致命栓子“夾”出體外。
瞬時,患者右側大腦中動脈的生命之流重新奔涌,術中即刻顱腦CT掃描確認無出血。這場歷時一個半小時的生死博弈成功了。
術后,醫護團隊密切監測患者腦水腫變化,精準調控治療。在團隊的精心守護下,沈爺爺順利度過危險期,意識逐漸清醒,成功脫離呼吸機,左側肢體無力癥狀也明顯改善。
同仁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劉學源提醒,夏季高溫易誘發腦卒中,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
人體水分流失
高溫環境下,人體通過出汗散熱,水分大量流失,若未及時補充,會導致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速度減慢,易形成血栓,增加缺血性腦卒中風險。
血壓波動
高溫使血管擴張,血壓可能下降。由于夏季空調的廣泛使用,導致室內外溫差加大,血管反復舒張收縮,易引發血壓驟升驟降,增加出血性腦卒中風險。
體溫調節負擔
高溫時身體為散熱,會使心臟泵血頻率加快,心臟負荷加重,同時腦部供血可能受到影響。
當身體出現預警信號時,可以按照“FAST”口訣進行檢查:
對著鏡子笑,觀察面部(Face),看口角是否對稱;
雙側手臂(Arm)平舉10秒,檢查是否有單側下垂;
重復短句如“吃葡萄不吐葡萄皮”,聆聽發音(Speech)是否清晰;
如有任何一項異常,請立即撥打急救電話,明確告知懷疑卒中、患者發病的具體時間,切勿等待觀察病情,延誤治療時機(Time)。
“卒中發生后的4.5—6小時是救治的黃金期。靜脈溶栓及動脈取栓治療能夠最大程度減輕腦部損害。在等待救護車到來時,應注意使患者保持平靜,避免情緒激動,禁食、禁水,以防窒息。”劉學源提醒,在等待急救人員到來時,盡量不要移動患者,以免使其病情加重。如果患者嘔吐,應確保其頭部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被誤吸。不要擅自給患者喂食物、水或藥物。及時、高效的治療是改善患者預后,減少病死率、致殘率的關鍵。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撰稿:趙 立、陳秋璇(實習)
編輯:畢揚靜
責編:王 博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上海長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