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季,皰疹性咽峽炎與手足口病進入高發期。幼兒園突然空了一半的座位,兒科門診排起蜿蜒長隊,焦慮的爸媽們抱著蔫蔫的小人兒,百思不得其解:“明明很注意衛生,怎么還是被病毒找上門?”
事實上,這兩種疾病同屬腸道病毒家族(主要病原為柯薩奇病毒和EV71型病毒),它們有著相似的傳播路徑,就像一對“表兄弟”。但兩者在臨床表現、并發癥風險及預防護理重點上又各不相同,彼此有著截然不同的“作案風格”。一個專攻咽喉要道,一個擅長全身游擊,而了解它們的戰術,才是守護孩子的終極措施。今天我們就來揭開這對“表兄弟”的神秘面紗。
一、這對“表兄弟”的家族背景不簡單
它們同屬腸道病毒聯盟,老大(皰疹性咽峽炎)叫柯薩奇病毒,老二(手足口)叫EV71型病毒,個個都是潛伏高手。
皰疹性咽峽炎:專挑軟腭、懸雍垂等咽喉要塞發起“皰疹攻擊”。
手足口病:熱衷在口腔、手心、腳心甚至屁股上留下“紅色簽名”。
二、兩種病毒的癥狀大不同
皰疹性咽峽炎:咽喉癥狀
孩子上午還活蹦亂跳,下午突然燒到40℃;咽后壁冒出數個灰白色小皰疹,破潰后變成潰瘍,疼的連口水都不敢咽;初期常偽裝成感冒,直到高燒+拒食才暴露真面目。
手足口病:皮膚癥狀
口腔、手心、腳心、屁股同步綻放紅疹。
普通型:低燒+皮疹,寶寶照常玩耍。
EV71型:高燒不退,可能引起腦炎、肺水腫等并發癥。
三、兩種病毒的傳播攻略
這對“表兄弟”的傳染力堪比“病毒界網紅”。托幼機構是它們的“流量池” —— 一個孩子中招導致集體淪陷。它們的傳播方式包括:
飛沫傳播:咳嗽一聲噴射2萬粒帶毒飛沫(半徑3米內都是危險區)。
接觸傳播:病毒在玩具表面存活超1周(寶寶啃咬玩具=直接“投喂”病毒)糞口傳播:換尿布后未徹底洗手?病毒可能通過食物鏈反攻。
更令人防不勝防的是“隱形傳播者”:約20%成人攜帶病毒卻不發病,一個擁抱或親吻就能完成“病毒傳播”。
四、預防:家庭防御指南
疫苗護盾+物理防御雙保險
1.EV71疫苗:專防手足口病重癥(6月齡-5歲盡早接種,防暴效果>90%)
2.洗手神技:
口訣:“內-外-夾-弓-大-立-腕”(15秒起效!)
關鍵時刻:外出回家、飯前便后、換尿布后(病毒克星就是流水+肥皂)
3.環境消毒:
酒精、低效消毒劑(普通濕巾、醋熏)對腸道病毒無效,紫外線燈照射(30分鐘)+含氯消毒液(84消毒液、過氧乙酸)+高溫蒸煮(15分鐘)才有效。
4.托幼機構防控:
晨檢時張嘴“啊~~~”(老師能早期發現咽喉皰疹);不共享水杯毛巾;患病兒童需隔離兩周(皰疹性咽峽炎退燒后7天,手足口需皮疹全消)。
五、常見誤區
“得過就免疫了”→ 錯!病毒有20+種“馬甲”,可能反復中招。
“不出門就安全”→ 錯!大人可能是“隱形快遞員”。
“酒精消毒就行”→ 錯!這對兄弟對酒精“呵呵一笑”。
六、患兒護理要點
1.口腔護理與營養支持:
給予溫涼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如冷牛奶、冷藏酸奶、冰淇淋),以緩解疼痛、補充能量和水分。
避免酸性、辛辣、過熱、過硬食物等刺激潰瘍。
少量多次飲水,保持口腔清潔。
2.皮膚護理:
保持皮膚清潔干燥。
穿著寬松、柔軟、透氣的純棉衣物,減少摩擦。
修剪患兒指甲,避免抓破皮疹繼發細菌感染。
皮疹通常無需特殊處理,會自行消退,避免隨意涂抹藥膏。
3.對癥處理:高熱時遵醫囑使用退熱藥。
七、重癥紅色警報(立即就醫!)
神經異常:持續嘔吐、突然抽搐、肢體抖動(像觸電般驚跳)。
呼吸警報:嘴唇發紫、呼吸>40次/分(1-5歲)。
循環崩潰:四肢冰涼、皮膚花紋。
八、重要認知與總結
1.高發季節:兩者均好發于夏秋季。
2.非終身免疫:感染后僅對特定病毒亞型產生免疫力,因存在多種病毒亞型,可重復感染。
3.早期識別是關鍵:
突發高熱伴明顯咽痛/拒食:務必檢查咽喉,發現咽峽部皰疹/潰瘍,高度提示皰疹性咽峽炎。
當孩子患病時,家長需保持冷靜,做好科學護理與病情觀察。掌握相關知識,及時識別預警信號,是保障患兒安全、促進康復的重要保障。
文字|兒科門診 張佳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