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OK
認真地來說,英若誠不算專業(yè)「影視」演員,他是話劇演員。與同輩的北京人藝幾個頂級戲劇演員于是之、藍天野一樣,英若誠出演影視劇最多算是嘗試一下不同的表演方式,豐富一下表演維度。并且,英若誠演影視劇,有大概一半的角色屬于配角。
英若誠
可以如此概括,影視劇演出在英若誠一生厚重的藝術(shù)事業(yè)中占了非常小的比重,但也是因為影視劇超凡的傳播力度,當代中國的影視觀眾對英若誠多少是有點印象的,畢竟《末代皇帝》《圍城》《我愛我家》的受眾面不可小覷。
1987年《末代皇帝》倫敦首映,左一為戴安娜王妃
英若誠是二十世紀中國頂級的戲劇演員。可是他的頭銜遠遠不止于演員。英若誠是戲劇導(dǎo)演、翻譯家、教育家,在高度開放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他還擔(dān)任了文化部副部長。
論起演員出身的行政級別,他可能僅次于歷史上的李云鶴,和劉慶棠、錢浩梁齊平。
英若誠是滿州貴族出身,祖母有清室皇族血統(tǒng),祖父英斂之是《大公報》及輔仁大學(xué)的創(chuàng)立者,父親英千里是輔仁大學(xué)的英語教授,是民國時期著名的英語教育家。
左英千里,右英千里養(yǎng)女韓拱辰,1961
1949年英千里只身赴臺,后任臺大外文系主任,培養(yǎng)了幾代學(xué)人(有意思的是,英若誠在英文回憶錄《Voices Carry》里提及,父親曾對他表示,自己的法語水平要好過英語)。這些學(xué)子后來在臺灣社會各界都成為中流砥柱人物,其中政界名人里最著名的一位便是馬英九。1993年,正是在馬英九的牽線搭橋之下,英若誠才得以赴臺,淚灑三千里,在墓園和父親重聚。
1993年英若誠赴臺拜祭父親英千里
英若誠在中國戲劇演員里是最特別的一個。因為囿于傳統(tǒng)觀念,中國知識分子對于表演行當一直有排斥。好萊塢演員,常春藤名校、牛津、劍橋出身的司空見慣。中國即便到今日,教育水平與新中國建立初不可同日而語,也鮮有演員來自頂級名校、具備豐厚的人文教育背景。英若誠就讀的是盛極一時的清華大學(xué)外文系(1946-1950),英文老師是錢鍾書。
不過他的英文并非在清華所學(xué),進入清華之前,英若誠的英語教育已經(jīng)完備。他中學(xué)念的是天津的貴族學(xué)校圣路易教會中學(xué)。據(jù)英若誠回憶,整所學(xué)校只有四位中國學(xué)生,其他全為外籍。在學(xué)校,所有學(xué)科的教學(xué)都使用英文。這使得英若誠的英語底子極端牢固扎實。
在后來的北京人藝,英若誠是唯一能和焦菊隱探討西方藝術(shù)的人。
《推銷員之死》首演成功慶祝會,左一阿瑟米勒,左二曹禺,左三英若誠妻子吳世良,左四英若誠
英若誠一直到1980年才第一次出國,那時他已經(jīng)五十一歲。當時他陪同人藝院長曹禺出訪,曹禺同樣是清華外文系畢業(yè),但幾十年不說英語,已近乎遺忘,需要英若誠翻譯。但是英若誠的英語水平令外界非常吃驚,香港學(xué)者劉紹銘就問過一次英若誠,在大陸幾十年來都沒有機會講英語,你的英語水平是怎么保持下來的?英若誠開玩笑式地回答,我是看批判材料學(xué)習(xí)的。
清華外文系四年,英若誠學(xué)業(yè)方面最大的重心是研讀西方戲劇。斯坦尼拉夫斯基、阿瑟·米勒、愛森斯坦是對英若誠求學(xué)期間影響、啟發(fā)最大的三位人物。尤其是愛森斯坦關(guān)于表象(representation)與形象(image)的概念區(qū)分,對英若誠往后的表演實踐產(chǎn)生了至深的影響。也正是對戲劇的癡迷,英若誠清華畢業(yè)后就自愿進入了北京人藝工作,將戲劇作為一生志業(yè)。
英若誠對中國戲劇的主要貢獻,一是翻譯了大量的西方戲劇,他甚至晚年在病榻上重譯了《哈姆雷特》。英若誠譯著的特點是極其注重文本的口語化呈現(xiàn)效果,像是讓他青年時代就迷醉的阿瑟·米勒代表作《推銷員之死》,英若誠翻譯的時候極端注重本土化基礎(chǔ)上的口語效果,中譯本夾雜了大量四十年代的北京方言。
《推銷員之死》(1983)
而在將巴金的《家》翻成英文版的時候,他也特別注重類似的這種對應(yīng)效果。二是英若誠本人導(dǎo)演、出演了大量北京人藝制作的經(jīng)典話劇。在北京人藝的扛鼎之作《茶館》中,英若誠出演了劉麻子,這是二十世紀中國戲劇舞臺最令人難以忘懷的反派角色之一。同樣也是英若誠,將《茶館》翻譯成了英文。
《茶館》劇照,左二位英若誠扮演的小劉麻子
英若誠的影視生涯是從改革開放以后才開始的,之前他唯一的影視經(jīng)驗是出演電影《白求恩大夫》(1956)中的白求恩秘書一角。改革開放以后英若誠出演過的影視劇,角色類型和他舞臺劇演出區(qū)別不是很大。正邪兩派的角色他演來都毫無問題,只是角色的身份,倒是還偏向中上階層。知識分子、帝王角色,英若誠是信手拈來。在他不多的影視作品中,最負盛名的肯定是與意大利著名導(dǎo)演貝托魯奇合作的兩部電影,尤其是轟動世界的《末代皇帝》。
有意思的是,《末代皇帝》在故宮籌拍的時候,英若誠曾經(jīng)以文化部副部長的身份去視察過。貝托魯奇見了英若誠一下子就認了出來,「你是演忽必烈(中意合拍的電視劇《馬可·波羅》)的那位演員!」為此,貝托魯奇無論如何要英若誠出演,這讓英若誠非常為難。
貝托魯奇此舉并非攀附政要,籌拍《末代皇帝》選角方面一大難題是,當時的中國大陸演員很少能說英文的,而貝托魯奇想更多的使用中國大陸演員。監(jiān)獄長這個角色非常重要,影片的開場和結(jié)尾都是由監(jiān)獄長來串聯(lián)。再也沒有比英若誠更適合的中國大陸演員了。
《末代皇帝》(1987)
拜時代之所賜,當時的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得知此事后,親自通知英若誠,可以出演《末代皇帝》,以此成就一段佳話。對中國大陸觀眾來說,可以明確感覺到英若誠扮演的中國官員和海外華裔演員扮演的中國官員的本質(zhì)區(qū)別,誰為正本,誰為贗品,一目了然。
不過平心而論,監(jiān)獄長這個角色給英若誠的發(fā)揮空間并不是很大,貝托魯奇與他之后合作的那部電影給了他更多的發(fā)揮空間,那是一部完全圍繞英若誠的表演展開的電影,英若誠展現(xiàn)出了精彩絕倫的英語表演技巧。另外讓英若誠贏得不少當代年輕觀眾喜愛的《我愛我家》里的「老右派」老胡一角,其實有點玩票性質(zhì),他演來實在毫無難度。
《我愛我家》(1993)
英若誠影視表演的代表作當屬電視劇《圍城》里的三閭大學(xué)校長高松年一角,雖然這是一個配角。
《圍城》(1990)
錢鍾書是英若誠的大學(xué)英文老師,他是為報恩才出演的這部電視劇。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形象,是英若誠的青春記憶。再加上他本人現(xiàn)實中的身份,出演此類角色是最沒有障礙的。舉手投足,眉宇氣息,英若誠都能最準確地把握住分寸。
當然,高松年這個角色的難度絕不僅僅在于民國高級知識分子的設(shè)定,而是其手腕、其奸詐、其色厲內(nèi)荏。尤其是如何在最恰當?shù)某叨戎姓宫F(xiàn)出角色的丑態(tài),這一點非常關(guān)鍵。英若誠此次演繹,能夠在保持住角色知識分子風(fēng)度的同時,隱約地顯露出角色不堪的一面。
《圍城》(1990)
譬如高松年帶著汪處厚一起「捉奸」汪太太、趙辛楣那場戲,高松年一舉手的動作幅度,一句「豈有此理」的聲調(diào),都恰如其分地展現(xiàn)出了角色的性格和身份。而最后被汪太太戳破真相,丑相畢露的時刻,他又準確地展現(xiàn)出角色既狼狽又渴望保持鎮(zhèn)定的尷尬。這些對戲劇性時刻高度凝練化的深度把握技巧,充分展現(xiàn)了英若誠對于戲劇藝術(shù)半個多世紀以來的鉆研所達到的認識高度。
今時今日,英若誠依然是中國演員中最大的一個異類,一位具有如此深厚中西方文化素養(yǎng)的知識分子,居然沒有門戶之見,一生忘我投身于戲劇表演藝術(shù)。而放在歷史的維度中,英若誠也是改革開放、思想解放年代極端重要的象征性、標志性人物,值得銘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