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出汗易乏力,四道家常菜藏著強身秘方,鉀到底該怎么補.
最近我騎車出了兩次事,頭一回騎完腿軟得差點摔跤,第二次特意吃青菜炒肉居然能堅持到底。這讓我研究起出汗多的人該吃啥。原來我們常吃的幾道家常菜鉀含量超高,還能解乏提神。今天就簡單說說我查到的資料和試過的效果。
去年夏天我參加環城騎行,騎到半路腿發軟差點跌倒。后來才知道是出太多汗導致鉀流失。去醫院檢查果然血鉀低,醫生建議多吃含鉀高的食物。但我以為香蕉最補鉀,結果吃了沒用。
其實很多綠葉菜鉀含量比香蕉高。上海青帶梗的鉀含量每百克有420毫克,而且容易吸收。我以前總掐掉菜梗只留葉片,現在連菜梗一起炒著吃。配點肉丁,既能補充蛋白質又能促進鉀吸收。
毛豆還沒成熟的時候鉀最多,選豆莢飽滿的買回來炒肉末特別鮮。記得別煮太久,時間長了鉀會跑進水里。我上周買了毛豆,和肉末快炒五分鐘,全家吃完都說精神了。
夏天喝湯最好選清淡的。菠菜皮蛋湯看似普通,實則菠菜和皮蛋里的成分能中和草酸,讓鉀更容易被人體吸收。以前覺得皮蛋腥,現在加點姜片煮就香了。喝完出虛汗的情況確實少了。
口蘑和蘆筍都是菌類,鉀含量特別高。我以前不懂,做口蘑炒蘆筍總放很多鹽,后來發現少放點鹽反而更入味。這道菜嚼起來有勁道,吃完腿腳有力量感。
醫院的朋友告訴我,鉀不只是運動員需要。普通人每天出汗多也要注意補充。比如外賣小哥、建筑工人這些體力活的人,長期缺鉀會心跳不齊。我有個鄰居就是送餐員,自從每天吃點口蘑炒蘆筍,腰酸背痛的癥狀少了。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多吃高鉀食物。像我家樓下王阿姨有腎病,醫生特意叮囑她少吃菠菜。因為她身體排出鉀的能力差,吃多了反而危險。這點要特別注意,不能盲目補鉀。
有些老人覺得湯水最有營養,其實煮太久的湯鉀含量反而低。因為蔬菜里的鉀容易溶在水里,煮久了鉀會跑到鍋邊的泡沫里。我婆婆以前總把菜渣倒掉,現在特意把菜和湯一起吃,她說腿不抽筋了。
網上有很多補鉀偏方,但不一定都靠譜。有人天天吃香蕉結果拉肚子,還有人光喝電解質水不管用。我發現還是自然食物更安全,比如上海青炒肉搭配口蘑炒蘆筍,一天兩頓就能達標。
以前覺得補鉀很復雜,現在明白只要調整下餐桌就行。毛豆炒肉可以當零食,菠菜湯當下午茶,下班炒個蘆筍都不費事。比起花錢買保健品,這些老菜更實在。
最近和單位同事約飯,他們都說現在吃飯挑含鉀多的食材。誰要是點了高鹽菜,大家還互相提醒。有位程序員說以前熬夜加班總頭暈,現在每天吃兩次高鉀菜,狀態好很多。
前兩天我又去騎行,特意帶了榨好的青菜汁。中途喝了點,感覺腿沒以前那么沉了。雖然沒達到專業運動員水平,但至少能全程堅持??磥磉@補鉀法真有用。
超市的營養標簽現在也詳細,我買東西會特意看鉀含量。發現有些加工食品雖然寫著健康,鉀卻很少。還是自己做飯控制得好,既營養又省錢。
記得醫生說過,補鉀不用追求過量,夠用就好。每天保證吃夠四道高鉀菜中的兩三種,基本能滿足需求。以前覺得麻煩,現在做菜時都會往這方向調整。
天氣熱的時候更要重視。我發現傍晚散步時腿沒以前酸了,上樓梯也不喘了。這些小變化讓我覺得改變飲食結構是對的。
朋友問我具體怎么安排飲食,其實很簡單。比如早餐煎個蛋配青菜,中午吃毛豆炒肉,晚上來碗菠菜湯。周末加個口蘑蘆筍就齊活了。不用刻意追求完美,慢慢養成習慣就行。
最近發現網上有賣鉀含量檢測儀,但價格貴又沒必要。學會看食材就行。超市的上海青葉子綠說明鉀多,毛豆選嫩一點的,這些都是生活經驗。
總結下來就是,傳統菜里真有不少好東西。以前不當回事,現在認真吃反倒受益。以后打算繼續研究這些老菜的新吃法,說不定還能找到更多養生門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