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看看新聞報道,美軍代號“部隊重返太平洋”的大規模軍演于10日在印太地區啟動,近300架戰機和3.5萬兵力參與,19個國家響應。與此同時,美澳主導的“護身軍刀2025”演習也將于13日拉開帷幕,參演國家達19個,規模創歷史新高。就在地區局勢暗流涌動之際,中俄外長近期再度會面,就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交換意見,釋放出戰略協作的強烈信號。
這場被美軍稱為“跨戰區實戰演練”的軍事行動,表面上是檢驗“敏捷戰斗部署”等新型作戰概念,實則暗藏深層戰略意圖。根據美國空軍參謀長阿爾文的說法,演習的核心目標是應對“大規模中美沖突”,通過分散部署戰機降低被“一鍋端”的風險。從關島到菲律賓海,從日本海到珊瑚海,美軍在西太平洋構建起覆蓋陸海空天的立體演練網絡,不僅測試“堤豐”中程導彈系統的實戰能力,還首次將網絡戰和人工智能軍事化應用納入演習課目。這種將前沿技術與傳統戰術結合的做法,凸顯了美軍試圖通過技術優勢重塑地區軍事平衡的野心。
特朗普(資料圖)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有19國參與演習,但多數國家的投入程度差異顯著。英國“威爾士親王”號航母雖高調赴澳,但其護航艦艇多為北約國家臨時拼湊,甚至出現F-35B戰機因故障滯留印度的尷尬局面。日本、韓國雖派遣部隊參演,但兵力規模有限,更多是象征性表態。相比之下,澳大利亞作為東道主,不僅開放湯斯維爾港等關鍵設施供美軍測試“聯合戰區配送中心”,還計劃在演習期間試射新型反艦導彈,顯示出其深度綁定美國戰略的姿態。這種“形式大于實質”的聯盟協作,暴露出美國試圖通過“人海戰術”制造威懾,卻難以掩蓋盟友體系內在的脆弱性。
就在美軍加緊軍事部署的同時,中俄兩國以實際行動回應地區安全挑戰。王毅外長與拉夫羅夫的會面中,雙方明確表示將加強在亞太事務上的協作,共同維護地區穩定。俄方多次強調對西方在亞洲挑釁的關注,這種聲援并非偶然。從遠東軍區與中國的聯合巡航,到金磚框架下的情報共享,中俄戰略協作已從經濟領域延伸至安全領域。更值得關注的是,兩國在近期的聯合聲明中,直接點名批評美國的“雙遏制”戰略和北約東進亞太的企圖,強調反對任何形式的陣營對抗。這種“背靠背”的協作模式,不僅打破了美國孤立中國的圖謀,也為多極化國際秩序的構建提供了新的動力。
美國航母(資料圖)
然而,這場軍事博弈的影響遠不止于亞太。美國在西太的密集演習,本質上是其全球戰略收縮背景下的“戰略焦慮”體現。隨著中東局勢持續動蕩、歐洲防務自主意識增強,美國不得不通過強化亞太軍事存在來維持其全球霸權。但這種做法卻加劇了地區國家的安全困境。越南、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明確表示不愿選邊站隊,新加坡更是通過強化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對沖風險。這種“戰略自主”的覺醒,反映出中小國家對大國博弈的理性回應——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避免成為地緣政治的犧牲品。
對于中國而言,應對這場挑戰的關鍵在于保持戰略定力。東部戰區近期的環臺島聯合戰備巡邏,以及南部戰區在南海的常態化部署,既是對外部挑釁的有力回應,也是維護國家主權的必要舉措。更重要的是,中國通過RCEP等區域合作機制深化與東盟的經濟紐帶,以產業鏈融合構建“防波堤”,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這種“以經濟促安全”的策略,不僅鞏固了地區合作基礎,也為應對外部壓力提供了緩沖空間。
美國軍機(資料圖)
當前的亞太局勢,正處于舊秩序瓦解與新秩序重構的十字路口。美國試圖通過軍事演習維系霸權,卻忽視了時代潮流的不可逆性;中俄以戰略協作對沖風險,為多極化進程注入穩定性;地區國家在大國博弈中尋求平衡,展現出超越冷戰思維的智慧。這場演習的最終影響,或許不在于軍事層面的勝負,而在于能否催生一種更具包容性的安全架構——畢竟,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各國共同發展的夢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