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為何要參加三下鄉,我總說理由很簡單:當一件事本身充盈著意義,便值得奔赴。在我眼中,三下鄉是俯身踏入鄉土的契機——去基層調研觸摸大地的脈搏,去農村支教播撒知識的微光,去敬老院慰問打撈歲月的記憶,去紅色故土追尋信仰的足跡。這些帶著溫度的實踐,讓我真正讀懂了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交融共生,不再是困于書本的理論學習者,而是成為用腳步丈量大地的新時代青年,這便是我矢志踐行的理想信念。
這次三下鄉的行囊里,裝滿了沉甸甸的收獲:有同甘共苦凝成的“戰友情”,更有在實踐中沉淀的成長印記。
調研基層時,我遇見了一位85歲的老爺爺。歲月在他臉上刻滿了皺紋,卻掩不住那股由內而外的書生氣。他總笑著說自己不過是“念過幾年書”,可在那個教育匱乏的年代,小學畢業已是難得的文化人。后來他成了鄉村教師,把自己的學識像種子一樣播撒在鄉土里。聽他講起當年如何在簡陋的教室里教孩子們認字、算數,如何翻山越嶺去家訪,忽然明白:所謂傳承,從不是驚天動地的壯舉,而是像這樣,有人甘愿把自己化作一束光,照亮一方小小的天地。這讓我懂得,基層的力量從不在宏大的敘事里,而在這些默默堅守的普通人身上。
在農村支教時,孩子們的熱情像夏日的蟬鳴一樣真摯熱烈。防溺水課堂上,他們高高舉著小手,眼睛亮晶晶的,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知識點;做小游戲時,清脆的笑聲能飄出很遠。看著他們追著問“老師,明天還來嗎”,看著他們接過文具和鞋子時,小心翼翼捧在手里的樣子,眼里的期待像星星一樣閃,忽然就懂了“人民教師”這四個字的分量——不是站在講臺上的威嚴,而是被一群純真的心靈信賴著、盼望著的溫暖。原來付出本身,就是最好的收獲。
去敬老院看望訪問時,我們圍坐在胡迪光老人身邊。專心致志地聽著胡迪光老人的英雄事跡,這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說起當年的戰場,聲音里還帶著當年的激昂。他指著胳膊上一道淺淺的疤痕說:“這是那會兒留下的,不算啥。”可在我們眼里,那分明是一枚勛章,刻著保家衛國的勇氣,藏著“一寸山河一寸血”的過往。聽著胡迪光老人分享的故事,忽然覺得課本里的歷史活了過來,那些曾經覺得遙遠的英雄,原來就藏在這樣平凡的日子里,用一生詮釋著“奉獻”二字。
紅色故土的參觀,更像一場與歷史的對話。斑駁的故居墻上,仿佛還能看見當年革命先輩伏案疾書的身影;展柜里的舊物件,默默訴說著上高會戰的烽火歲月,講述著紅色種子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摸著那些帶著歲月溫度的舊物,忽然懂得,今天的安穩日子,從不是憑空而來的,是無數人用熱血和堅守換來的。這讓我更加明白,我們這代人肩上的責任——不僅要記住歷史,更要把這份精神傳承下去。
最后,最想感謝的是這段日子里的溫暖與陪伴的“戰友們”。當我不小心摔傷了腿,在腿上留下了觸目驚心的傷口,隊友們發現后立刻圍了上來,有人焦急地翻找藥品,有人溫柔細心地用濕紙巾輕輕幫我擦拭傷口,幫我洗去附著在傷口上的污垢。還不斷用擔心的口吻詢問我“疼嘛”,這比任何話語都讓人暖心。這份“戰友情”,是汗水里泡出來的,是困難中結下的,比什么都珍貴。還要感謝上高縣泗溪鎮人民政府,從食宿到行程,無微不至的支持,讓我們感受到了基層政府的溫情與擔當。更要謝謝帶隊的胡婷婷老師,她和我們一樣是第一次參加三下鄉,卻總能考慮到每個細節,不讓一個人掉隊。她用行動告訴我們,什么是“用心”,什么是“責任”。
這次三下鄉,像一粒種子,在我心里種下了對基層的熱愛,對奉獻的理解。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成長,從來不是閉門造車,而是走進生活,觸摸真實;真正的價值,也不是空談理想,而是腳踏實地,為身邊的人做些什么。未來的路還長,但這段日子里收獲的感動與力量,會一直陪著我,讓我更堅定地走向遠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