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僅18歲跳水天才全紅嬋,職業生涯既有天賦和毅力,又有挑戰與突破為一體,從奧運巔峰到成長陣痛,面對身體發育的自然規律與傷病的雙重關卡,她正經歷科學訓練、技術創新、心理調適,以及超越年齡的成熟與堅韌,同闖關一般考驗著她。
東京奧運會14歲的全紅嬋在十米跳臺單人項目上拿到歷史最高總分466.2分,這比高考的得分都難,因為她的五跳整套動作滿分為477分,完成了一系列高難度、高質量的動作,三跳得到滿分。2023年蒙特利爾世界杯,全紅嬋再以458.20分(該項目歷史第二高分)擊敗陳芋汐奪冠,實現國際賽場和奧運項目雙冠王。在她17歲131天,也就是巴黎奧運會上,全紅嬋獲得425.60分,成功衛冕女子10米臺金牌,是奧運史上最年輕的三金王。
2025年全紅嬋進入生涯低谷,臨時退出全國冠軍賽武漢站比賽,本屆世界杯分站和總決賽,均因傷病影響,動作完成度下滑,最終不敵隊友陳芋汐,引發外界對她未來的擔憂。首先身高從1.43米增至1.58米,體重增長體脂率超標,直接沖擊她的技術核心,教科書般的207C穩定性顯著下降,水花控制能力減弱。身體發育也導致她重心位移和轉動慣量變化,原有技術動力需重新分配,全紅嬋得重新適應自己的身體變化。
新周期里,全紅嬋與與陳芋汐的競爭一直在延續,兩小只在技術風格方面有較大差異,陳芋汐采用“前保后沖”策略,前三個動作保質量,而后沖難度,這就是在最后關鍵時刻,陳芋汐在最后一跳可以超越比分的原因,而全紅嬋延續全程高壓模式,極易導致體能分配失衡,動作稍有偏差就出現失誤。2023-2025年間,兩人在國際賽事中互有勝負,但全紅嬋在207C動作的穩定性上逐漸被陳芋汐反超。
多次缺賽,全紅嬋康復情況如何呢?教練組針對207C,將動作拆分為“起跳、轉體、入水”三階段專項訓練,增加體能管理和核心力量訓練,使用德國高壓氧艙每日治療90分鐘,加速軟組織修復。退賽期間讓全紅嬋佩戴VR眼鏡模擬比賽場景,進行心理適應性訓練,或借鑒對手優勢進行技術轉型,開始嘗試陳芋汐的招牌動作5255B,難度系數3.7。若恢復順利,11月全運會將成為全紅嬋驗證新訓練成果的關鍵舞臺,如能穩定完成207C和5255B動作,將為其沖擊2028年洛杉磯奧運會奠定基礎。
隨著對手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實力的提升,教練組表示在全紅嬋18-20歲的生長發育期,調整高難度動作的比重,轉而強化基本功。為她規劃長期職業和傷病管理,調整訓練強度,避免過度消耗,未來的全紅嬋,或許會帶著省隊的康復經驗、家人的溫暖力量,以更強大的姿態歸來。而這一刻的“缺席”,不是離隊退役,恰是冠軍之路的必修課,相信國家跳水團隊也一直期待天才少女的回歸。大家也給予全紅嬋足夠的空間與時間恢復,調整狀態,期待她早日康復,續寫傳奇。
在全運會的賽場上,我們期待見證這位水花消失術少女的涅槃重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