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3月11日清晨,杜聿明把旅行帽扣好,回頭對女兒笑道:‘這次出門,不用警衛(wèi)跟著,感覺真新鮮。’”鐵皮車廂里的燈光剛亮,他那句輕松的玩笑,立刻讓同行的人都放下了忐忑。火車緩緩駛離北京西站,汽笛拖著長音,一行人就這么踏上了跨越數(shù)千里的春日之旅。
火車向南,窗外是剛冒芽的柳條。杜聿明站在連通車廂的過道里,心頭卻不斷浮現(xiàn)出四個月前的一幕。那是1963年11月10日的人民大會堂福建廳,周恩來、陳毅當(dāng)面問他們“自由不自由”。杜聿明記得,自己當(dāng)時幾乎是條件反射般回答:“完全自由。”話音未落,陳毅就哈哈一笑,擺手說:“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而是明白哪些事該干。”這句帶著川味的幽默,把會場氣氛瞬間沖淡。
對自由的討論并未止于那天。周恩來目光誠懇地提醒眾人:客觀規(guī)律決定舞臺大小,認(rèn)識規(guī)律才能真正掌握主動。那番略帶哲思的談話,給在座的老將軍們留下了不小的思考空間。也正是那天,總理當(dāng)場拍板:“明年春天,帶家屬出去看看新面貌。”杜聿明后來常說:“要不是總理提出旅行,我還真不知道新中國已經(jīng)換了多少新裝。”
列車第一站是南京。這里是杜聿明部隊舊部最多、往事也最濃的城市。下車那刻,他望著月臺頂端的“南京”二字,像在讀一條久違的老友短信。翌日,適逢孫中山逝世紀(jì)念日,杜聿明帶頭在中山陵默哀。靈堂完好如初,杜聿明悄悄松了口氣:“聽說被毀,原來是謠言。”有人介紹,南京市委還專門成立了陵園保管委員會,他點點頭,心里暗暗佩服共產(chǎn)黨在這件事上的細(xì)致。
城里的變化多到數(shù)不清。玄武湖岸邊新砌的步道、紫金山天文臺新建的圓頂、正在封板的長江大橋橋墩……這一連串場景更新了杜聿明的記憶庫。參觀汽車廠時,他自告奮勇試駕新下線的卡車,換擋、踩離合一氣呵成。工人們鼓掌,他也忍不住給新車豎大拇指:“扭矩大,底盤穩(wěn)。”那份發(fā)自肺腑的贊賞,讓陪同的省委干部嘴角都帶著笑意。
從南京出發(fā),無錫、蘇州緊接著排上日程。江南早春有點濕,杜夫人卻樂在其中,對每一株含苞的海棠都要駐足。惠山泥人廠里,一個年輕師傅把彩色泥塊揉成小阿福,僅用二十分鐘。杜聿明看得新奇,低聲對張治中說:“過去我們只知道打仗,哪懂這些。”張治中回他一句:“建設(shè)比打仗難得多。”
抵達(dá)上海時,白渡橋燈火璀璨。老南京人對老上海并不陌生,可這座城市闊步向前的節(jié)奏還是超出了杜聿明的想象。改造后的棚戶區(qū)平整干凈,外灘沿岸的貨輪汽笛此起彼伏,最讓他吃驚的還是工人文化宮——年輕工人下班后在那兒學(xué)電子琴、練籃球,生活與生產(chǎn)在這里拼接得絲絲入扣。夜里,杜聿明站在旅館窗前,望著霓虹寫下日記:“舊上海三十年沒做到的事,如今五年就做到了。”
杭州給他們展示的是另一幅圖。西湖春雨把柳條敲得滴水,新安江水電站的大壩像一條橫臥山谷的巨龍。登壩那刻,同行的傅作義感慨:“過去我們總怕水,現(xiàn)在我們能用水。”山風(fēng)卷著水汽打在臉上,杜聿明心里直發(fā)涼,卻也激動。他大膽預(yù)測:“這站成了,將來沿江百萬畝良田都能受益。”
旅行中最具挑戰(zhàn)的,是三天兩夜的黃山攀登。黃山賓館夜色清冷,陳毅出發(fā)前特地吩咐“看日出別遲到”。結(jié)果,第二天凌晨五點不到,一群六十多歲的老將軍拄著登山杖,硬是在光明頂?shù)葋砹嗽坪<t日。杜聿明面朝東方猛吸一口冷氣,只說兩個字:“值得。”
出了山,列車轉(zhuǎn)向中部。南昌、長沙、韶山、井岡山一線串珠般展開。井岡山茂密的松林間,解說員講起“半條被子”的故事,杜聿明聽得出奇安靜。解說結(jié)束,他對身邊的老戰(zhàn)士感嘆:“那時候紅軍比我們苦多了,卻堅持了下來。”這句不帶任何修飾的贊譽,后來被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寫進了匯報材料。
4月22日到武漢,是行程里一個特殊節(jié)點。1958年,他曾以戰(zhàn)犯身份參觀武漢長江大橋;如今攜妻帶照相機再來,一切景象恍若隔世。橋頭親切的迎賓橫幅讓他想起自己那段灰暗時光,他沒有多言,只默默按下快門,拍下長虹臥波的全景。同行者注意到,他那晚把底片單獨放進信封,鄭重寫上“第二次重訪”四個字。
4月28日,專列回到北京東郊。展臺上,全國政協(xié)工作人員已準(zhǔn)備好“五一”觀禮證。杜聿明把證件揣進上衣口袋,忽然覺得肩頭分量不輕——這是國家給他的信任,也是新身份的象征。同行的溥儀用低到只能自己聽見的聲音說:“過去的事,怕是真過去了。”杜聿明點點頭,沒有接話,卻在心里默默附和。
這趟南北縱貫的春日之旅還只是“上半場”。根據(jù)統(tǒng)戰(zhàn)部的計劃,入夏之后,一行人還將西行延安,看寶塔山的燈火;再轉(zhuǎn)洛陽、鄭州,瞧黃河兩岸的新糧倉。“十一”前,他們會再次回到北京,用全新的心境迎接開國十五周年盛典。杜聿明不止一次地向朋友透露:這輩子走過不少路,真要論震撼,這次旅行排第一。
不得不說,那一年春天,鐵路把山川縮短,也把人心拉近。多年后,有人向杜聿明提起這段經(jīng)歷,問他最深的感觸是什么。他想了想,冒出一句看似隨意卻意味深長的話:“走得越遠(yuǎn),越知道這條路該怎么走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