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個小視頻,上面?zhèn)渥⑹且晃痪W友自行拍攝的。視頻內容是孫中山像,雖然很短,但是點贊量好幾萬,留言幾千條也基本都是贊美的,這說明孫中山在中國人民的心中,地位也是很高的。
不過,這個視頻應該不是最近拍的,應該是舊視頻,因為擺放孫中山像通常在重大節(jié)日,現在不年不節(jié)不會擺放。但是,天安門廣場擺放孫中山像,這肯定有過,絕不是假的,因為媒體報道過的。
比如下面這些,都是官方曾經報道的:
說起孫中山,說起這位偉大的革命先驅,大家應該都會想到四個關鍵詞:辛亥革命、三民主義、國民黨、天下為公。
孫中山為革命操勞一生,最后留下一句遺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國民黨尊孫中山為國父,臺灣方面至今如此。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來說,孫中山當然不能再被稱為國父。
但是,中國革命的勝利,新中國的建立,其中有孫中山的功勞,這一點是誰都不能否認的。
我認為,天安門廣場擺放孫中山像,這符合毛主席的心意,因為毛主席對孫中山非常敬重。
毛主席當年比較認可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推崇孫中山的一些革命言論。在國共合作抗日時,毛主席曾經引用三民主義說明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在《國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務》里,毛主席分析了中國共產黨的政策與三民主義的一致之處:
共產黨沒有一天不在反對帝國主義,這就是徹底的民族主義;工農民主專政制度也不是別的,就是徹底的民權主義;土地革命則是徹底的民生主義。
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合作建立抗日統一戰(zhàn)線的政治基礎,對于建立抗日統一戰(zhàn)線和最終實現抗日戰(zhàn)爭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后來國民黨搞摩擦以及汪精衛(wèi)投降的時候,毛主席多次引用三民主義,或挾制蔣介石,或聲討蔣介石。
比如,1940年2月1日,延安舉行討汪大會,毛主席在《向國民黨的十點要求》中的第十條就提出“實行三民主義”,指出國民黨里:
有很多人以反共為第一任務,放棄抗戰(zhàn)工作,壓制人民抗日,這是放棄民族主義;官吏不給人民絲毫民主權利,這是放棄民權主義;無視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痛苦,這是放棄民生主義。
再比如,在1940年3月11日的《目前抗日統一戰(zhàn)線中的策略問題》中,第九條指出要宣傳實行三民主義;1941年1月20日的《為皖南事變發(fā)表的命令和談話》中,警告國民黨要做到實行三民主義,服從《總理遺囑》。
所謂《總理遺囑》,主要是指孫中山的這段話:
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
毛主席盛贊“大哉言乎”。毛主席也常常引用這句話,教育黨員干部注意發(fā)動群眾,下到群眾中間,與群眾打成一片。
在1945年4月24日的《論聯合政府》中,毛主席還引用這段話,怒斥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是背叛孫中山的“不肖子孫”,他們“不是喚起民眾,而是壓迫民眾”。
新中國建立后,仍然是繼續(xù)贊揚孫中山的革命貢獻與歷史地位的。在歷史教材中,關于孫中山的部分,以及語文教材里關于孫中山的文章,都是正面的、積極的。
中國人民為什么如此敬愛孫中山?我想這不單單是因為其革命先驅之功,與其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也有關系,而今天人們重溫三民主義,依然很激動。
其實,別的不說,單就“天下為公”這個口號的喊出,就足以震撼人心了。只是,人民群眾喜歡這句話,希望這句話真能落在地上,而不是喊在嘴里,掛在墻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