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颙院士與張尉的科普著作《活力地球》 2023 年首次 出版,我就榮幸受邀為之作序。如今得知科學出版社即將推出《活力地球》第二版,我自然感到十分地驚喜,同時也在思考,究竟是什么因素激發(fā)了陳颙院士的飽滿激情呢?難道是《活力地球》出版后不久便榮獲 2024 年度文津圖書獎以及入選首都科普好書,給了作者更多的信心和力量?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nèi),作者就又對該書做了那么多的修改,可見用心之良苦,正印證了我曾經(jīng)說過的一句大話,叫做“用做科研的精神來做科普”。無論如何,吃驚之余,我更感到由衷的敬佩。
活力地球(第二版)
陳颙,張尉著
北京 : 科學出版社 , 2025. 6
ISBN 978-7-03-081906-2
該書是陳颙院士集其畢生所學的用心、傾心之作。貫穿全書的是當今地球科學研究領域廣為推崇的“地球系統(tǒng)科學”的思想以及宜居地球的最新理念,能夠?qū)⒌厍虻牟煌樱ù髿馊Α⑺Α⑸锶Αr石圈)及其相互作用關系,如此娓娓道來,沒有深厚的知識積累和對地球演化的整體理解,是很難做到的。該書起名“活力地球”也非常傳神,地球的活力來自地球內(nèi)外的能量;沒有能量,就沒有地球上的各種物質(zhì)之循環(huán)以及地球之神奇萬物,包括我們?nèi)祟愖陨恚灰虼耍瑳]有活力,就談不上宜居。該書正是從這一思路出發(fā),逐一講述人類面臨的各種自然災害現(xiàn)象。
陳颙院士在平常與我的閑聊中,也常常感嘆:當今市場所見的科普書中,許多都不能免去“天下文章一大抄”之俗。誠然,許多東拼西湊來的東西,外表光亮,但因為缺少了作者自身的思考,而缺少了靈魂。于是,他下決心寫作一本原創(chuàng)的科普書。然而,如何保障科學性與權威性,又同時兼顧通俗性呢?這是科學普及的永恒難題。為此,作者可謂煞費苦心,對于那些對普通讀者來說比較生疏的專業(yè)詞匯,作者想出了大量生動的比喻(其中大量的比喻我還是頭一次聽說)。從該書章節(jié)的名稱開始,讀者可以體會作者的良苦用心。譬如,將“地熱能”比喻為“地下的太陽”,將“寒潮”比喻為“頂牛的風”。在該書的文字中,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將“板塊的邊界”比喻為“巖石圈的裂隙”,將“地幔柱”比喻為“巖石圈的破洞”。
該書是一部常規(guī)意義上的高級科普,有較強的專業(yè)性,同時又因為涉及話題的廣泛性,適合不同領域的讀者閱讀。然而,我更愿意將該書歸入著名的科普作家卞毓麟先生提出的“元科普”的范疇。所謂元科普追求的不是暢銷,而是權威和標桿,以及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我與陳颙院士稱得上是忘年之交。作為前輩,他為人剛正不阿,以身作則,提攜后輩不遺余力;作為晚輩,在過去二十多年的交往中,我從他身上學到了不少寶貴的東西,特別是知識分子的獨立精神。然而,屬于天賦的東西,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學的,譬如,他通常話語不多,說話也不快,但凡所言皆邏輯清晰,富有哲理與智慧,還自帶特有的幽默感,彰 顯豁達 之心。這個風格也體現(xiàn)在他的文字中,滿滿的干貨,很少見到無用的空話和廢話。
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表達的一樣,常識中的許多自然災害如火山,其實也不完全都是有害無益的,從歷史的教訓中,人類需要學會的不僅僅是防患未然,更需要的是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只有當我們學會了更好地與自然和諧共處,正如中國古人所倡導的“天人合一”,唯有如此,我們恐怕才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宜居地球”。因此,該書雖提及不少自然災害,然而作者所要表達的更深層次的理念卻是我們應當通過科學地認識自然,尊重自然,去尋找到更好的生存之道。
再版后的新書,給我耳目一新的感受。與第一版相比,有幾點比較突出的印象,或者說有“幾多”與“幾少”:更多通俗的語言,更多有趣的故事,更多漂亮的圖片,更多的整體思維(譬如,人地關系講了更多的人,少了單純的地),少了專業(yè)的詞匯。此外,作者還與時俱進,擁抱新媒體,專門錄制了配套視頻,新書每章增加了二維碼。
寫序前,陳颙院士告訴我,這本書要“讓讀者看得懂,又看不懂”,我自然明白他的用意,看得懂自然是指通俗,看不懂指的是科學上還有許多未知,寫書的目的如果能夠引發(fā)讀者更多的興趣和思考,乃至質(zhì)疑,豈不是更好。
寫到最后,我突然想到陳颙院士年過八旬依然思維敏捷,還在堅持打網(wǎng)球,他的身體和精神的活力,豈不正與《活力地球》一書書名很契合。
周忠和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名譽理事長
承蒙廣大讀者的厚愛,《活力地球》出版后不久便榮獲第十九屆文津圖書獎,許多朋友還分享了讀后感,這讓我們備受鼓舞。但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寫書如同做科學研究,是一個永無止境的發(fā)展過程。隨著認知水平的提高,我們希望在內(nèi)容架構、版式設計和圖文搭配上進行優(yōu)化,讓本書更具活力與可讀性。于是,便有了此次的修訂版。我們衷心希望這次的努力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也期待通過講述地球過往的故事,啟發(fā)讀者對地球的現(xiàn)在和未來展開更多思考。
陳颙 張尉
2024 年10 月24 日
福利活動
1、隨書附贈1張「理脈環(huán)宇」地球主題書簽!限量版5000張
2、更有機會解鎖全套5張書簽!
3、陳颙院士親簽寄語卡,限量掉落!
全套書簽+院士親簽寄語卡請根據(jù)圖示,在小某書尋找“賽杰奧”賬號進一步了解。
本文摘編自《 活力地球(第二版) 》 (陳颙,張尉著 . 北京 : 科學出版社 , 2025. 6)一書“序”“前言”,有刪減修改,標題為編者所加。
ISBN 978-7-03-081906-2
責任編輯:韓 鵬 崔 妍
太陽系里只有一個地方愿意“收留”我們?nèi)祟悾蔷褪堑厍颉5厍蚴欠繓|,我們是房客。
如果把 46 億年的地球歷史濃縮為一天,有文字記載的人類歷史不過是這一天里短暫的最后幾秒。作為“房東”,地球過去不知接待過多少“房客”,從古老的菌藻類到蕨類、 裸子類 、被子類植物,從無脊椎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到哺乳類動物。人類在地球“一天”的末尾出現(xiàn)后,創(chuàng)造出燦爛輝煌的文明,對地球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與此同時,正值“中年”且充滿活力的地球,也時刻影響著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地球與人類相互作用、彼此影響,關系錯綜復雜。
本書作為一部科普版的簡易“地球百科全書”,將以獨特視角深入剖析地球與人類的關系。書中涵蓋多門學科知識,語言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兼具思想性、科學性和趣味性,適合青少年、社會公眾以及科技人員閱讀。
(本文編輯:劉四旦)
專業(yè)品質(zhì) 學術價值
原創(chuàng)好讀 科學品位
一起閱讀科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