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地震可為“地下生命”提供“燃料”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地震等地殼內部構造活動瞬間釋放的化學能,可為地下微生物提供陽光的“替代燃料”。這一發現揭示了地球深部生態系統的重要能量來源,也有助于尋找火星、木衛二等星球上可能存在的“地下生命”。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人員領銜完成,于7月19日發表于國際知名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
地殼斷裂維持深部地下微生物群落活動的概念圖(研究團隊供圖)
據研究人員介紹,在人類視線之外的黑暗深處,棲息著地球上95%的原核生物,它們約占地球總生物量的19%。這些生命無法獲取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究竟如何獲得能量來源,一直是學界的謎團。
團隊通過“壓裂-反應”實驗平臺,模擬地下數公里內的斷裂活動后發現,當巖石破裂產生新鮮表面時,斷裂的化學鍵瞬間與水相遇,生成可觀的氫氣和過氧化氫,導致鐵的氧化和還原循環,在這個過程中持續釋放電子。這些電子進一步在碳、硫、氮等生命必須元素之間流動,形成看不見的“地下電網”,為微生物提供可直接取用的能量。
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朱建喜說:“地震等地殼內部構造活動,可以不斷把機械能轉換為化學能。”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宏平介紹,這種能量機制甚至可能在火星古老斷層或木衛二冰殼裂縫中發生,為可能的“地下生命”提供長期“電池”。
研究人員表示,這一重要發現挑戰了“萬物生長靠太陽”的傳統認識,拓展了人們對生命基礎的理解邊界,揭示了深部地下生物圈的重要能量來源和生態多樣性成因。
他們表示,在未來地外生命的探測任務中,需特別注意尋找斷裂帶附近的氧化和還原物質,這些可能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條件。
來源:新華社
記者:馬曉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