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書瑤 黃敬惟
工作人員正在對文獻進行縮微拍攝。
工作人員正在進行膠片組卷。
國家圖書館庫房保存的縮微膠片。
展出的縮微膠片。
詳細呈現東京審判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審記錄、《永樂大典》和“敦煌遺書”等國寶級典籍、民國時期的禁煙史料和黃河治理記錄、豐富多樣的少數民族文獻……當眾多珍貴文獻被“濃縮”在輕薄的膠片上,沉甸甸的文化根脈和厚重的歷史記憶也被一并留存。
日前,由國家圖書館主辦、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承辦的“方寸真微集萬象 壽越千年存古今——中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事業四十年”展覽在國家圖書館開幕。展覽通過文獻實物、技術設備、歷史檔案、影像資料和沉浸式互動體驗等多種形式,全面回顧40年來中國圖書館界在文獻縮微保護領域的實踐探索與重要成果。
守護古籍長久流傳
從褶皺泛黃的脆弱書頁,到色彩清晰的數字資源,再到基于這些資源的學術研究文獻再出版……在縮微技術的助力下,成千上萬冊珍貴文獻資料得以超越紙質載體的壽命極限,在反復流轉中得到長久傳承。
步入展廳,幾十卷珍貴的縮微膠卷陳列在展柜中——20世紀30年代,王重民、向達等遠赴英、法等國拍攝敦煌經卷的膠片,法國巴黎圖書館與北京圖書館互換的敦煌遺書膠片……這背后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以下簡稱“縮微中心”)長達40年的接力。
“我們希望通過這場展覽,讓大家認識縮微技術。”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軍表示,縮微技術相當于用物理方式完美復制每一頁古籍,可謂實現從紙張到膠片的“時空穿越”。
對于文獻的長期保存,縮微技術是目前國際公認最為有效的手段。作為一種高度安全的文獻保存方式,縮微膠片具備保存周期長、再現精度高等優勢。通過將各類紙本文獻和數字資源拍攝成縮微膠片,可以確保文獻的存藏安全和使用便利,就像是搭建了一座“人類文明火種庫”。
“進入信息時代,縮微膠片仍有其不可取代的優勢。它能保證信息安全存儲,不受電磁輻射和網絡攻擊等影響。縮微膠片能夠真實反映文件原貌,具有不可更改性,所以它還具有法律效力。”縮微中心副主任張陽介紹。
目前,縮微拍攝主要有兩條技術路線,分別是傳統拍攝和數轉模拍攝。傳統拍攝先將紙本文獻轉化為縮微膠片,再用數字化手段將其轉化為數字資源;數轉模拍攝則是通過數轉模技術將現有的數字資源直接轉化為縮微膠片。“無論是哪條技術路線,最終獲得的數據資料都將為讀者提供閱覽服務,縮微膠片也會得以長期保存。”張陽說。
1982年,學者任繼愈親眼目睹珍貴文獻因保存條件惡劣而瀕臨損毀,力主采用縮微技術搶救古籍。他的建議得到了國家高度重視。1985年,原文化部圖書館事業管理局組建縮微中心,拉開全國公共圖書館利用縮微技術搶救珍貴文獻資源的序幕。
40年來,縮微中心聯合全國25家成員館、19家資料館,構建了覆蓋全國的文獻搶救保護網絡,如今已累計拍攝古籍善本、民國文獻、少數民族珍貴文獻等各類文獻近20萬種,8000余萬拍(一拍為一個單位畫幅,多數情況為2頁文獻)。
精益求精傳承使命
縮微技術與普通膠片攝影技術有什么區別?大部頭的典籍如何被“藏”進縮微膠片中?帶著疑問,筆者跟隨國家圖書館縮微文獻部工作人員,走進縮微工作車間,揭開縮微技術的“神秘面紗”。
文獻拍攝、膠片沖洗、母片(使用照相機直接拍攝得到的原始影像底片)質檢、數轉模……小小一卷膠片背后,是多道嚴謹細致的工序和工作人員付出的心血。
昏黃的縮微拍攝間內,工作人員正在為文獻“照相”——翻動書頁,調整鏡頭,測試曝光,腳踩快門,伴隨著“叮咚”聲響起,一拍4厘米長的35毫米微縮膠片就拍攝完成了。這是紙質文獻轉化為縮微膠片的第一步。
攝制與技術服務組組長楊曉微展示了一卷已經拍攝完成的、手掌大小的膠卷。“在拍攝前,我們會根據文獻類型挑選膠片的規格,善本古籍、報紙使用35毫米膠片拍攝,圖書、期刊使用16毫米膠片拍攝。”楊曉微介紹。
走進母片質檢室,計劃與協調組副組長樊向偉正全神貫注地操作著顯微鏡,對沖洗后的縮微膠片進行解像力檢查,“母片質檢工作既需要定力,也需要眼力。”樊向偉和同事每天需要對七八百拍母片進行逐拍檢測,容不得半點馬虎。
作為膠片質量的“把關者”,母片質檢工作需要嚴格遵守“四繞八檢法”,確保每一枚“文化火種”都能夠被清晰、完整地留存。工作人員需要運用專業設備對母片影像的清晰度、完整度、美觀度等質量指標進行全面評估檢測,挑出虛拍、漏拍、曝光等影響文獻長期保存的瑕疵。之后,質量合格的母片便可進入庫房進行長期保存,不合格的則需要“回爐重造”。
而在數字縮微車間里,一臺高速掃描儀正“不知疲倦”地轉動著,將一盤盤縮微膠片轉換為電腦上的圖片。以16毫米規格的膠卷為例,一個膠片盤大約有1萬多拍,如今只需35分鐘便能完成掃描并轉化為圖片格式的文件。“我們會對庫房里的縮微膠片進行數字化處理,讓珍貴古籍文獻內容‘上網’,為讀者提供更便利的文獻查閱服務。”數字縮微組副組長馬杰介紹。
數字時代煥新風采
隨著智慧圖書館的全面推進,圖書館事業正經歷從傳統文獻保管機構向智慧化知識服務樞紐的轉型。面對數字化浪潮,縮微中心提出“縮微優于存,數字優于用”的理念,推進“數字縮微”技術,實現膠片與數字資源的雙向轉換,讓膠片文獻在數字世界中展露更多風采。
張陽介紹,隨著縮微膠片數字化技術、數轉模技術的不斷成熟,如今文獻資源可以實現在紙本文獻、縮微膠片和數字資源3種不同介質中并存,且能夠互相靈活轉換。三者相輔相成,構建出多維度文獻保護與利用體系。
打開中國國家圖書館官網關于中華古籍民國時期文獻的數字資源庫頁面,曾經“束之高閣”的珍貴古籍經由數字縮微后變得更為觸手可及,讀者足不出戶也能免費閱覽這些數字文獻資源。在“中華古籍資源庫”中,筆者隨機打開一本古籍的數字影像進行閱讀,閱讀頁面輔以書簽導覽、放大縮小、關鍵詞檢索等功能,讓讀者可以清晰便捷地縱覽古籍全貌。
隨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推動,縮微技術在數字時代面臨更多轉變。
馬杰告訴筆者,目前縮微中心已著手開展彩色縮微膠片數字化工作,探索利用AI色彩還原和增強算法,對縮微文獻的數字化黑白圖像進行“上色”,并依據用戶的個性化需求進行色彩調節,這在提升讀者閱讀體驗的同時,也將進一步增強縮微文獻的服務效能。
此外,未來縮微文獻還將突破傳統“保存載體”角色,演變為連接歷史與未來的動態知識基礎設施,縮微智慧化管理平臺、新一代智慧縮微庫房、縮微文獻知識發現平臺等一系列新應用、新場景將展現出更多發展潛力
“我們將以技術驅動,打造AI賦能的智慧縮微體系,讓曾經塵封的大批珍貴典籍都能夠以智慧化、知識化的形態走進千家萬戶。”張軍表示,未來縮微中心還將開發沉浸式展覽、主題游戲、音視頻創作等產品,打造既有溫度又具互動的公共文化服務新場景,增強社會公眾對文獻保護的認識與參與。
(本文配圖均為牟書瑤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