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月14日起,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上海市古籍保護中心)、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在上海圖書館東館(以下簡稱上圖東館)聯合舉辦“上海地方文獻聯展”,三展聯動,異彩紛呈。三個展包括:1.滬瀆有典——上海歷代著述系列展;2.志在云間——上海歷代方志展;3.上海:馬克思主義在這里傳入中國。
聯展面向大眾展示上海歷史人文的深厚積淀,“江南文化”“紅色文化”“海派文化”融合發展的深刻內涵,助力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本期新聞晨報《上海會客廳》節目,我們就此前往上圖東館探訪了三個展覽。
展覽現場視頻
滬瀆有典——上海歷代著述系列展
來到位于上圖東館七樓的館藏精品館臨展區,這里是“滬瀆有典——上海歷代著述系列展”。
地方著述是反映一個地區人文特色、文脈演進的重要載體。這里的“上海歷代著述”指的是在如今的上海市范圍內,在1911年之前,本籍、流寓與仕宦人士以創作、編纂或考證、輯佚等方式形成的各類典籍。據研究統計,上海歷代著述總量達到一萬三千余種,現存的著述數量有五千五百余種,構成了認識、研究上海歷史文化面貌的重要基礎。其中大約百分之四十五的著述文獻在上海圖書館藏有版本,不乏名家名著、珍貴善本。展覽旨在以地方文獻為載體,展現上海的文脈賡續與文化特色,體現上海江南文化的肇興繁盛以及向紅色文化、海派文化的創新嬗變。
位于七樓館藏精品館臨展區的展覽現場
展覽按上海歷代著述發展的不同階段分為“漢唐宋元——蘊蓄期”“明代——盛興期”“清代——圓熟期”和“近代——新變期”四場,每場持續一個月左右,整體展期從今年7月中旬到12月底。目前看到的就是其中的第一場“漢唐宋元——蘊蓄期”,也是展出珍稀版本最多的一場。
展品《后樂集》
上海自兩宋到元代中期的重要著述也多出自當地的世家望族,如衛氏、邵氏、曹氏等,這些家族大多于唐末或北宋之末遷居至此。其中,以連續八代都有著者著述出現的華亭衛氏最具代表性。我們來看這部南宋衛涇的《后樂集》。衛涇是上海歷史上第一位狀元,也是一位剛直正氣的名臣,曾因對抗韓侂胄、史彌遠等被貶官,去世后謚號“文節”。其詩文集名“后樂”也是取自范仲淹的名言。集內的策論、奏議等能夠體現他的政見與風骨,紀念先人的文章及與親友的書信則是考查華亭衛氏家族史的第一手資料。比如這篇《先祖考太師魏國公行狀》里就提到他的祖父衛闐“唐末避亂徙錢塘,又自錢塘徙華亭,故今為華亭人。”據考證,從北宋至元末,華亭衛氏有著述可考者達九人,著書十五種。可以說,衛氏作為望族引領了當地的文化,為上海地方著述經歷了唐五代的衰落后逐漸回升作出了貢獻。
展品《船子和尚撥棹歌》
上海雖然沒有名山大川,但自然與人文的造化變遷也留下了不少勝景、古跡。歷史上曾出現過多部吟詠當地風物的詩集。其中年代較早的就有這部《船子和尚撥棹歌》。“船子和尚”釋德誠原本是四川人,唐末云游到華亭境內,在屬于今上海金山的“朱涇”河上,日泛輕舟,垂釣渡人,留下了吟詠當地自然風光、又暗含佛理與哲思的“撥棹歌”。后盡傳其道于弟子,覆舟而逝。北宋華亭人呂益柔從其父遺編中撿得“撥棹歌”三十九首,刻于風涇之石上,使之逐漸盛行。流傳最廣的當屬展板上這第一首詩:“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后世許多文人都作詩紀念或唱和,其中還包括五百年后日本著名的“一休和尚”,他作了一首名為《船子釣臺圖》的詩:“千尺絲綸豈得收,一天風月一江舟;舟翻人去名猶在,朱水何因不逆流。”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元至元刻本《船子和尚撥棹歌》是上海圖書館所藏上海歷代著述中,刻印年代最早的一部。
滬瀆有典——上海歷代著述系列展:展覽地點為上圖東館七樓館藏精品館臨展區,展覽日期為7月14日至12月末志在云間——上海歷代方志展
在上圖東館四樓上海通志展示館地情展示廳,是“志在云間——上海歷代方志展”。志,是歷史的記錄;云間,是松江的古稱,是上海文化的源頭。“志在云間”,既是對過去的致敬,也是對未來的期許。
展覽現場視頻
上海方志,是上海的“家譜”、上海的“世系”,是認識、了解上海的重要門徑。上海修志傳統綿延千年,歷代編纂的方志達240多種,其中130多種留存至今。這些方志文獻既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為新時代賡續上海歷史文脈、提升城市軟實力提供了力量源泉。
位于四樓的上海通志展示館地情展示廳展覽現場
“志在云間”,既是對過去的致敬,也是對未來的期許。展覽分為方志概覽、上海方志、方志圖影三個展區精選上海歷代志書近50種,從上海方志的悠久歷史,歷代涌現的名家名志,以及府、縣、鄉鎮方志層級結構等多角度解讀,以期展現綿延不絕的上海史志文化和古今承續的修志問道精神,增進大眾對中華優秀傳統化文化及鄉土家園的情感共鳴。
“九峰三泖圖”位于現在的松江區
在“方志圖影”展區,還設計了兩個展項,其一是嘉慶《松江府志》中的“九峰三泖圖”,它位于現在的松江區,是上海從古至今的標志性景觀。最上面的“蘭筍山”就是上海海拔最高的佘山。觀眾可以在這里留影打卡。
互動展項“走進志圖”讀書人的身影
還有一個互動展項“走進志圖”,選取了上海志圖中山、湖、書院和府衙四個場景,站到互動點上,圖中就會出現登山人、泛舟人、讀書人和官吏的身影,帶觀眾游歷、感受一番別有洞天的方志世界。
重點展品:弘治《上海志》
作為第一部以“上海”二字命名的志書,弘治《上海志》對了解“上海”這一行政區域名稱的變遷有著重要意義。同時,此志類目編排得體,是明代地方志的上乘之作。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展示的弘治《上海志》影印本是20世紀時上海市通志館館長柳亞子通過兩年商洽,由寧波天一閣孤本傳錄副本,交由中華書局影印出版的。這次影印使這部已經罕見于世的志書化身千百、惠及后人。
重點展品:《真如里志》
《真如里志》則詳細記載了當地集市的繁榮景象。例如“真如三寶”中的杜布、標布,質量上乘,暢銷東北、兩廣、南洋等地,年產量達百萬匹以上;真如附近特產紫棉,織出的布柔軟細膩,備受歐洲貴族青睞。
志在云間——上海歷代方志展:展覽地點為上圖東館四樓上海通志展示館地情展示廳,展覽日期為7月14日至12月末上海:馬克思主義在這里傳入中國
在上圖東館六樓上海社會科學館中庭,是“上海:馬克思主義在這里傳入中國”展。展覽著重介紹了自十九世紀末起馬克思主義在上海通過報紙、刊物引介、宣傳,以及馬列經典著作在上海翻譯、出版的歷史片段,反映馬克思主義經由上海進入中國的早期傳播歷程,追溯這座城市紅色文化底蘊的起源與傳承,展示一代又一代革命者為追求和傳播真理,歷盡艱辛、默默奉獻的崇高品德。
位于六樓上海社會科學館中庭的展覽現場
展覽詳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在上海成立的情況。新文化運動開啟了一場深刻影響中國現代歷史的思想解放運動。陳獨秀是《新青年》的創辦人,邵力子是《民國日報》的主編,沈玄廬和李漢俊是(星期評論》的主筆。1920年5月。陳獨秀在上海發起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成員有陳獨秀、李漢俊、沈玄廬、陳望道、俞秀松、沈雁冰、邵力子、楊明齋、施存統等人。該會成立后,經常宣傳和譯介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理論。
同年8月,在“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的基礎上,成立了“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從9月起,《新青年》成為黨的機關刊物,公開宣傳馬克思主義。十月革命三周年之際,上海共產黨組織創辦了《共產黨》月刊,在中國第一次亮出了“共產黨”這面旗幟。
上海:馬克思主義在這里傳入中國:展覽地點為上圖東館東館六樓上海社會科學館中庭區域,展覽日期為7月14日至12月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