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方文獻是研究地方文化、賡續歷史文脈、傳承文明薪火的重要基礎。7月14日,由上海圖書館、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的“上海地方文獻聯展”在上海通志展示館揭幕。
此次聯展由“滬瀆有典——上海歷代著述系列展”“志在云間——上海歷代方志展”“上海:馬克思主義在這里傳入中國”共同組成,展示百余種上海歷代著述文獻、近五十種上海歷代志書,以及上海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文獻圖影,全面展現上海歷史人文積淀,“江南文化”“紅色文化”“海派文化”融合發展的歷程,彰顯上海城市精神、城市品格的深厚底蘊與豐富內涵。三個展覽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一個全面、系統、深入展示上海地方文獻的平臺。
其中,在上圖東館七樓館藏精品館展出的“滬瀆有典——上海歷代著述系列展”選取在著者、內容、版本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上海歷代著述一百余種,按蘊蓄(漢唐宋元)、盛興(明代)、圓熟(清代)、新變(近代)四個階段依次展示。
“滬瀆有典——上海歷代著述系列展”
在上圖東館四樓上海通志展示館地情展示廳展出的“志在云間——上海歷代方志展”精選上海歷代志書近50種,從上海方志的悠久歷史,歷代涌現的名家名志,以及府、縣、鄉鎮方志層級結構等多角度解讀展現綿延不絕的上海史志文化和古今承續的修志問道精神。
(紹熙)《云間志》 清嘉慶十九年(1814)華亭沈氏古兒園刻本
在上圖東館六樓上海社會科學館展出的“上海:馬克思主義在這里傳入中國”展覽著重介紹自十九世紀末起馬克思主義在上海通過報紙、刊物引介、宣傳,以及馬列經典著作在上海翻譯、出版的歷史片段,反映馬克思主義經由上海進入中國的早期傳播歷程,追溯這座城市紅色文化底蘊的起源與傳承。
“上海:馬克思主義在這里傳入中國”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王為松表示,聯展源于三家單位多次共同開展的聯組學習活動,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協作合力,共同打造文化自信自強的上海樣本。三個展覽內容各有特色,又在聯動中將馬克思主義的“魂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緊密結合起來,生動詮釋上海“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有機融合。
復旦大學圖書館副館長、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楊光輝說,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復旦大學圖書館助力這次展覽,讓市民乃至國際友人近距離接觸珍貴地方文獻,在活化古籍的一次探索實踐。
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上海師范大學特聘教授黃顯功表示,此次展覽在中華文化的宏大背景下,通過地方文獻的角度讓大眾重新認知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和紅色文化的當代價值。這也反映了地方文獻的發掘、整理、保護,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和現實意義,希望各界加強地方文獻整理與多語言宣傳,進一步推動上海地方文獻的研究與利用,為市民提供更多了解本土文化的途徑。
上海現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南宋(紹熙)《云間志》影印本同日首發。這是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上海歷代方志文庫》影印出版項目的第一部,志書全面反映了南宋中葉以前華亭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人物、藝文等方面的情況,內容豐富,體裁縝密,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影印本《云間志》選用北京大學圖書館珍藏的明代手抄本為底本,這是現下所知最早的《云間志》版本。
南宋(紹熙)《云間志》影印本首發
原標題:《從地方文獻中讀懂“何以上海”》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施晨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