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武彥】近年美國海軍的全球部署計劃顯得日益捉襟見肘,這與美國航母的窘迫現狀脫不了關系。據美國《國家利益》雜志網站12日報道,隨著新一代“肯尼迪”號超級航母的服役時間再次推遲,美國航母的數量將在未來一段時間降低到10艘。五角大樓的最新報告顯示,類似情況未來可能會越來越常見。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中國專家表示,盡管出現了服役推遲的情況,但從絕對數量來說,美國擁有的航母規模依然獨步全球。如今美國媒體不斷警告“航母不夠用”,本質上是其規模難以滿足“全球部署”的野心而已。
在碼頭舾裝的美國海軍“肯尼迪”號航母。
“肯尼迪”號怎么了
報道稱,作為美國最新“福特”級核動力航母的二號艦,“肯尼迪”號的服役時間已經一再拖延。美國政府問責辦公室發布的報告顯示,“建造材料的短缺和持續的造船廠勞動力問題,繼續減緩亨廷頓·英格爾斯工業公司紐波特紐斯造船廠的新航母生產。”“肯尼迪”號于2015年正式動工、2019年下水,進展還算正常,但此后它遲遲未能服役。根據美國海軍的最新預算,這艘航母的服役時間已經從最初的2024年推遲到2025年7月,如今又再次推遲到2027年3月。
盡管“肯尼迪”號在舾裝過程中曾于2020年7月20日發生火災,不過火勢很快被發現撲滅,艦體只受到輕微損傷。真正造成該航母服役時間一拖再拖的原因,在于航母配備的先進攔阻裝置和先進彈藥升降機遲遲無法正常工作。其中先進攔阻裝置用于艦載機在航母甲板上降落時的減速和攔阻,先進彈藥升降機用于在艦內運送彈藥。早在先前建造的“福特”號航母上,它們就成為難以解決的頑疾。紐波特紐斯造船廠發言人表示,該公司正在將建造“福特”號的經驗教訓應用到同級后續艦艇上。“具體來說,‘肯尼迪’號的建造進度相當快,導致‘福特’號的經驗教訓未能及時得到應用。”
在港口舾裝的“肯尼迪”號
據介紹,彈藥升降機用于快速安全地將艦載機需要掛載的彈藥從航母甲板下方的彈藥庫提升到飛行甲板上,美國海軍曾吹噓先進彈藥升降機可以大幅度提升“福特”級航母的艦載機出動頻率。目前“尼米茲”級航母配備有3臺上層彈藥升降機和6臺下層彈藥升降機,它們采用傳統的鋼纜和滑輪提升升降平臺;而“福特”級航母改用了先進的永磁同步直線電機,并配備了4臺上層彈藥升降機和7臺下層彈藥升降機,可以每分鐘45米的速度搬運10.88噸彈藥,“尼米茲”級航母升降機僅能以每分鐘30米的速度搬運4.7噸的彈藥。紙面數據推算,“福特”級航母依靠先進彈藥升降機就可將艦載機出動效率提高33%。
但美國海軍海洋系統司令部發言人稱,先進彈藥升降機是在沒有任何陸基原型的情況下研發出來的,它們裝艦后暴露出一系列問題。“福特”號航母在2017年服役時,艦上11臺先進彈藥升降機無一能用,意味著該航母實際并不具備作戰能力。即便到2019年10月,“福特”號上也只有兩臺彈藥升降機獲得使用許可認證。
而先進攔阻裝置的情況與之類似。它采用電腦控制的電動機來帶動攔阻索,取代“尼米茲”級航母使用的傳統液壓缸,理論上能降低設備重量和減少維護成本。但在早期測試中,先進攔阻裝置的失敗率超出預期的200多倍,一直到2019年,“福特”號上的先進攔阻裝置才獲得使用認證。五角大樓作戰測試評估辦公室2024年的報告顯示,盡管已經進行了實戰部署,但“福特”號上的電磁彈射系統、先進攔阻裝置和先進彈藥升降機依然存在可靠性不足的問題。
新一代航母建造計劃推遲
盡管紐波特紐斯造船廠發言人表示,相比“建造太快”的“肯尼迪”號,“福特”級航母的三號艦“企業”號和四號艦“米勒”號在建造過程中能充分吸收和利用“福特”號早期的經驗教訓,但美國《防務新聞》提到,“企業”號的服役時間表同樣出現大幅變更,從最初的2028年推遲到2030年7月。
這些新一代航母建造計劃的大幅推遲,直接影響到美國航母的更新換代。當前美國海軍現役11艘航母中,最老的“尼米茲”號航母于1975年服役,在冷戰時期的高強度部署中損耗嚴重,經過半個世紀后,近年它已經暴露出諸多問題。由于后續艦艇的建造遲緩,“尼米茲”號的退役時間也一拖再拖,如今美國海軍確定它將在2026年退役。這意味著在“肯尼迪”號2027年交付前的近一年時間里,美國海軍的現役航母數量將從11艘減少到10艘。
未來類似情況可能還會繼續上演。美國航母艦齡第二長的“艾森豪威爾”號于1977年10月開始服役,原計劃在2027年“年滿50歲時”退役,如今退役時間表已經推遲到2029年。但由于接替它的“企業”號服役時間改為2030年,屆時美國航母又將出現近一年的數量下降。此后是1982年服役的“尼米茲”級航母的三號艦“卡爾·文森”號,接替它的“米勒”號預計于2032年開始服役,它們之間的“交接班”能否如期依然是未知數。
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中國專家表示,10艘“尼米茲”級航母的一半都是集中建造于冷戰后期,如今美國海軍面臨這些航母更新換代的高峰,時值美國造船工業正處于低谷期,因此對于五角大樓希望保持全球部署的航母規模而言,壓力相當大。
如今美國也很難在一次行動中出動4航母戰斗群
專家介紹說,冷戰結束時,美國一度擁有多達15艘超級航母。根據當時美國海軍的估算,想要維持“最低限度”的全球部署,至少需要12艘航母。但此后這些航母不斷退役,就連12艘的規模也保持不住。最早的第一代核動力航母“企業”號于2012年退役后,美國航母總數一度跌落到10艘。在國會壓力下,當時尚未完成全部建造工作的“福特”號被迫在2017年倉促服役,至少在名義上讓美國海軍恢復了11艘航母的規模。但隨著“尼米茲”號明年退役,這種窘迫局面又將上演。
“航母短缺”只是冰山一角
美媒提到,由于現役航母的數量一減再減,導致美國海軍全球部署計劃頻繁出現漏洞,近年來多次出現“全球范圍內都沒有可立即部署的美國航母”,例如2018年“美國航母全球空窗期”持續時間長達22天。2023年4月,美國海軍也曾出現全球范圍內僅有“尼米茲”號可用的尷尬處境。特別是隨著中東局勢持續緊張,美國被迫長期將至少一艘航母部署到東地中海到紅海地區附近,更加劇了這種捉襟見肘。例如今年3月,隨著紅海戰事加劇,美國海軍就抽調正在西太平洋活動的“卡爾·文森”號航母打擊群前往中東地區,導致西太平洋出現“美國航母空白”;6月以伊沖突加劇后,美國海軍又宣布剛部署到西太平洋的“尼米茲”號航母打擊群取消亞洲行程,轉調中東,與“卡爾·文森”號航母會合。
《防務新聞》稱,新航母建造計劃延誤是美國海軍近年來面臨的造艦難題的冰山一角。美國海軍代理作戰部長詹姆斯·基爾比承認,由于造船工業的衰落,“幾乎在每一類艦艇上,我們的建造計劃都有所落后。”據美國海軍協會網站7月10日報道,美國國會獲得的報告顯示,美國海軍首艘下一代攻擊核潛艇SSN(X)的建造時間已從本世紀30年代中期推遲到40年代初;新一代“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首艇的服役時間也推遲至少一年。此外美國海軍的相關報告顯示,“美國”級兩棲攻擊艦、“圣安東尼奧”級兩棲船塢登陸艦、“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等主力艦艇也面臨建造延遲的問題,其中“星座”級護衛艦的情況最嚴重,服役時間比原計劃推遲了3年。
專家表示,美國媒體鼓吹的所謂“航母不夠用”,其實是建立在美國維護全球霸權的基礎上。就絕對數量來說,即便“肯尼迪”號推遲交付,擁有10艘航母的美國海軍依然遠超他國海軍。因此美國航母數量并非“不夠用”,而是以航母為代表的美國硬實力在下降,與美國堅持維持的全球霸權存在明顯落差。就現在的趨勢看,這種落差還將隨著美國國防工業的持續衰退而越來越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