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里,上海校長帶來實驗室與“大國工匠”優質資源;邊陲醫院的手術臺上,本地醫生首次獨立完成高難度手術;八寶米田中,農科專家共育一粒新種——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正經歷從“借力輸血”到“自我造血”的轉變。
2022年,中央啟動教育、醫療、科技特派團“組團式”幫扶工作,文山州迎來了上海市、昆明市等省內外選派的144名專家人才。他們扎根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廣南縣、馬關縣,為當地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為讓幫扶力量全面落地生根,文山州委組織部牽頭建立立體化工作機制,成立由組織部部長任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馬關、廣南兩縣則由縣委書記、縣長雙組長掛帥。多個部門組成聯合工作組,定期召開協調會議,為“落地”幫扶團提供支持,確保政策落地見效。
在教育領域,“外引內派”模式成效斐然。上海虹口區、靜安區、昆明市第三中學等優質教師隊伍精準幫扶馬關縣第一中學、廣南民族職業高級中學。
上海逸夫職業技術學校教師張駿在廣南民族職業高級中學擔任校長后,堅持“應招盡招”原則,為大山留守少年敞開公辦職校大門。曾經冷門的烹飪、農學等專業在他手上成為“香餑餑”。該校通過對接企業資源、開設“訂單班”、組織外出交流,改變了不少大山少年的命運,也逐漸改變了當地家長對職業教育的刻板印象。“只有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孩子們的未來才有無限可能。”張駿如是說。
馬關縣第一中學校長徐雪君原是上海市虹口區澄衷高級中學教師。3年來,他多方籌集400余萬元資金,在上海援滇力量和馬關縣政府的共同支持下,建成現代化理化生實驗室。2025年,馬關縣第一中學高考本科率躍升至76.12%,較2022年提升近23個百分點;特殊控制線上線人數從57人增長至195人。骨干教師培養同樣碩果累累,5人成長為省級學科帶頭人或骨干教師,26人獲州級教學名師等榮譽。“幫扶不只是硬件改變,更是教學流程優化,以及師生信心的整體提升。”徐雪君說。
醫療幫扶采用“帶土移植”模式,上海醫生將先進技術完整移植到文山,專家逐步從術中帶教轉為在旁指導,本地醫生則從觀摩成長為獨立主刀者,廣南縣人民醫院在三年內從“三級”躍升至“三乙”。通過“師傅帶徒弟”“團隊帶團隊”等結對模式,幫扶專家帶培96名本土醫師,并選派59名基層醫務人員到幫扶醫院進修學習,申報立項省級科研項目1項、州級科研項目1項,實現神經領域醫療科研項目“零”的突破,曾經需要轉診至省城的手術,如今在縣醫院即可完成,群眾看病不用再翻山越嶺。“自2022年結對幫扶廣南縣人民醫院以來,我們致力于在當地建設一支‘帶不走’的醫療團隊,打造可持續發展的醫療體系。”上海市靜安區衛生事業管理中心主任袁旻健表示。
在廣南八寶米基地,國家科技特派團成員奎麗梅躬身田間,帶領團隊播種、插秧、選種、收獲。作為廣南縣科技特派團團長,她在傳統八寶米基礎上潛心品種改良;作為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的一員,奎麗梅幫助聚集中央、省級、州級、縣級四級資源,推動廣南建立專家工作站。“能成為國家科技特派團的一員,我深感光榮,更知責任重大。”奎麗梅說,科技特派團探索出“科技+農戶+市場+成果轉化”幫扶模式,以技術突破帶動產業發展。如今,鐵皮石斛已經發展成全鏈產業,廣南高峰牛通過“凍精”技術實現了高質擴繁,廣南八寶米又育出了優質新苗。
云報全媒體記者李彤
責任編輯:董明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