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頓美食,看一部好劇,逛一場展覽,你會不會也在社交平臺上分享這些美好?
當互聯網已成為主要傳播方式,各大平臺上豐富而真實的優質內容創作,既表達了我們對生活的熱愛與堅持,更展示著城市形象、書寫下萬家燈火。
在上海,從來不缺好故事,也從來不缺美好的故事表達
更多堅持與熱愛
周末的新場古鎮,夕陽西下,余音繞梁。
沿著人聲鼎沸的老街,走進浦東派琵琶館,十多位青年演奏家以琵琶、古琴、二胡、笙簫為樂,演繹著一場讓非遺“活”起來的夏日音樂會。
一個有趣又常見的細節,觀眾中幾乎一半以上或舉著手機、或拿著相機。演出結束30分鐘后,在一些社交平臺上,已經能看到古鎮與民樂的交融與互動。
這樣的傳播方式,早已不陌生。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一帶一路”電影周,特別邀請了十多位國際影人漫步水鄉古鎮。第一次來上海的匈牙利導演巴林特·茨姆勒,在古鎮聽評彈、品香茗、做香囊,連續按下相機快門,“我要把這些照片都發到我的Instagram上,古老、傳統與新潮并行,上海是‘悄聲沸騰’之地。”。
對新場鎮黨委書記蔡笑峰來說,這些都是絕佳的展示機會,“我們需要讓古鎮的魅力走出上海、走向全國、走向世界,那也是借著這些活動和傳播方式,在新場向世界講好上海故事、中國故事。”
同樣是這個周末,小紅書博主“魔都戲劇”又一連在亞洲大廈里打卡了多場音樂劇。所在的環人民廣場演藝集聚區里,各種沉浸式小劇場、演藝新空間扎堆,一場演出或許就會給她一個新的靈感,創作一篇好的內容。
在小紅書主頁上,“魔都戲劇”自稱是一個天天在劇場的博主,現有粉絲9000多人,她笑稱,“實在不算多,還得再努力”。翻看她的所有筆記,有劇目介紹、有主演專訪、還有周邊展示,“我的愿望是看遍所有好劇好演出。在上海,真的有看不完的演出,太幸福了!每次寫完筆記,還會有很多同道中人來和我一起討論,又有意義。”
在上海豐富的場景里,創作好內容;再從好內容里,讀懂上海、看好上海。如今,小紅書上有超過1億普通用戶分享內容,超過50%的用戶為“95后”,35%為“00后”,截至2024年底,小紅書App月活用戶數量突破3.5億。
B站數據顯示,百大UP主有超30%扎根上海,且絕大部分是“95后”“00后”們。他們是成長在互聯網時代的第一批“數字原住民”,生活習慣、消費決策的每一個環節都深度依賴社交平臺,也由此有了對“好內容”的熱愛與堅持。
從這個角度來講,上海獨特的城市基因,既領風氣之先,又開放包容,它成就了B站和小紅書這樣的創作者集聚的產業生態,也塑造了上海獨一無二、海納百川的創作生態。內容、平臺、場景、城市,還有無數熱愛這座城的人,始終都在“雙向奔赴”。
更多賦能與支持
向全球創作者發出邀約,上海誠意滿滿,這是“雙向奔赴”后的“互相托舉”。
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周葆華看來,一座城市的經濟發展,基礎設施,還有人才、政策、氛圍,都是打造優質內容、傳播生態的必備土壤。
上海,從來都是傳播重鎮。多年來,傳統媒體的成長與轉型,媒體融合中的大膽創新,都可圈可點。再加上迅速發展起來的B站、小紅書,甚至美團、游戲公司等,都是數字化平臺的代表。周葆華還特別提到,互聯網內容創作也需要新質生產力、這是科技上的技術賦能,“比如上海的人工智能產業,模速空間的大模型,接下來還有人工智能大會,包括海派文化、媒體的變革和融合,新興互聯網和數字產業的發展,這些都構成了一個能夠更好發展的基礎環境。”
剛剛啟用的楊浦區“V聚場”,每天都要接待好幾批網紅達人。一樓是綜合服務大廳,可以提供一站式服務;二樓、三樓打造多個特色場景,集辦公、培訓、直播等多功能于一體,配置專業攝影棚、配音室、特效制作中心等共享設施。
B站up主“上海小馬哥”,是一名普通的上海80后土著,喜歡用滬語演繹一個個精彩的上海場景,“其實我們這些博主是會互動的,就是共創之類的。原先如果大家不在一起,要約個時間還要找個地方,其實是比較麻煩的。那現在這里就很方便,它有不同主題的直播間,我們在里面就可以去拍一個視頻,或者去做一場共同合作的直播,更多的聯動。”
黃浦區九江路上的外灘FTC也即將啟用,依托小紅書平臺,致力于打造符合區域產業特色,集趣味性、潮流性與創造力于一體的互聯網內容生態圈,吸引優質內容創作機構與潛力創作者。
賦能的不僅是物理空間,更有著特色場景中展現出的強大活力。比如,楊浦區的二次元經濟已不僅是產品零售、商業模式的一枝獨秀,更是產業聯動的“一樹繁花”,B站上很多優質內容的創作者,本身也與“二次元”的發展息息相關,當興趣、直播、消費都在成為生態的一部分,也在促進數實融合、跨界聯名、破壁聯動,完善服務配套生態、推進商業產業聯動。
外灘FTC位于九江路上的古象大樓,本身也是一個天然的文旅場景,外灘沿線每一棟老建筑都有著自己的故事,既為“好內容”搜集最佳素材,也為創作者提供靈感和便利。
當然,無論是哪個細分領域,創作都需要長期主義的積累,都需要創作者和用戶、和社會有充分的互動,然后才能心無旁騖地創作出有價值、有影響力、更有傳播力的好內容。周葆華特別提到,整個社會環境的營造和滋潤,打造一個有利于創作者們成長、更激發活力的寬松氛圍,讓好內容能夠自然生長,這是從政策層面乃至社會層面要去共同托舉的。
每一天,上海都有新故事發生,都值得被記錄、被傳播。在外灘FTC門前,有一個特別的藍色郵筒,這幾天,許多眼下還是社交平臺的“素人”都會特地來寫張明信片,投進郵筒中,他們相信——在優質內容創作這個藍海賽道,未來或許就會有自己!
原標題:《上海拿什么吸引優質內容創作?好故事與一座城,是“雙向奔赴”,也在“互相托舉”》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宋慧
來源:作者:話匣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