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中院淬煉,10年基層耕耘,回首這30年,從行政法官到民商法官,從院長辦公室主任到審判庭庭長;從案件審理到案件管理,從信息化管理到法治宣傳——歷經15個工作崗位,我全情投入每一個案件和每一項管理工作,努力詮釋好法律人生的厚度與深度。
我在中學時代就有了法律夢,班主任和同學們在畢業紀念冊留言中送上了“祝成為一名優秀的法官”的祝福。我的法律夢始于樸素想象,帶著少年意氣:法官是正義的化身,要打抱不平,維護正義。自1995年7月大學畢業參加法院工作到2025年7月,30年的法院工作讓我經歷了現實的淬煉,讓我感受到守護理想,不在于宏大的口號,而在于面對平凡甚至困境時,依然保有那份對法律初心的堅持。
1995年,上海市中級人民法院撤一建二,成立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和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這一年,我大學畢業,通過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的招錄面試,被分配到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成為該院成立后第一批錄用的五名大學生之一。法院當時租用一家紡織研究院的廠房作為辦公地,法官們在簡陋局促的辦公室接待當事人,手寫判決書稿件,書記員們共用四通打字機打印材料。2000年,二中院搬進了中山北路的新大樓,我們召開了新審判大樓落成慶祝大會,我和季磊同志擔任了主持人。
2002年,上海高院為了進一步提升法官職業素質,開展了大量培訓工作,其中一項就是加強對外交流。通過全市層層選拔,最終選定22名法官參加第一批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法學院交流學習,我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我們利用3個月的業余時間在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進行英語集訓。所有人都很珍惜學習交流的機會,5個課題組深入調研比較中外相關訴訟程序制度。交流的同時,我們也向外國同行展示了中國法官敬業鉆研的風采。
2014年,上海法院在人員分類管理上進行改革,將法院工作人員分為法官、審判輔助人員和司法行政人員,分別占隊伍總數的33%、52%和15%。當時擔任二中院院長辦公室主任的我,因無法割舍自己的法官職業,選擇回到法官序列。
2016年起,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以來中央確定的司法改革精神和最高法院《四五改革綱要》,上海市委政法委和上海高院探索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保障法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上海鐵路運輸法院(以下簡稱上鐵法院)承擔起跨行政區劃法院的建設任務,先后進行了行政案件、民商事案件的集中管轄。我于2015年底調任上鐵法院擔任民庭庭長。當時全院干警只有50名左右,我所在的民庭只有9個人。到了2017年民商事案件集中管轄時,我們的隊伍逐步壯大。民庭被拆分并重新組建了包括破產庭、食藥安全和環境資源案件庭在內的三個獨立編制的審判庭。作為三個審判庭的負責人,我在動員大會上作了《我們正在面臨什么,我們將如何面對》的發言。
《我們正在面臨什么,我們將如何面對》
——2017年4月民商事集中管轄動員大會上的發言 周華
這兩天我一直在考慮如何做今天的發言,如何讓自己能夠充分地代表全體民庭干警表達心聲、代表我們上鐵普通干警表達出心聲,如何讓自己今天的發言顯得更有意義。
最后,我決定通過這段時間的心路歷程與大家進行交流,與我們民庭的同志進行交流,也與我自己進行交流。交流一下:我們正在面臨什么?我們將如何面對?
民庭作為與民商事案件集中管轄司改任務最有直接關系的部門,受院黨組的重托,在相關兄弟部門的支持配合下,前段時間以來就開始具體操作制定貫徹落實市高院暫行規定的實施方案及其他系列配套工作的籌備。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深深地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和痛苦。壓力來自于由于人員緊缺所導致的工作推進上的艱難。壓力來自全新的工作任務,我們在高效完成原有審判任務的同時,還要抓緊時間學習,為集中管轄后新的審判任務做好能力準備。痛苦則來自于民庭將因為改革的需要,服從全院一盤棋的統籌安排,團隊將面臨拆分,人員將被重新組合,我們的團隊也許將不復存在。
但是,除了壓力和痛苦,我們同樣深切地感受到我們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正經歷著一場偉大的司法變革,經歷著上鐵法院歷史上的最關鍵時刻。我們將是一個新紀元的開創者。回想我自己2015年選擇從二中院調到我們上鐵法院時的初衷,也就是想讓自己在人生中做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我相信,所有因為行政案件集中管轄而融入到上鐵法院的同志當初也有這樣一個內心召喚。我們其他干警長期以來也都一直期盼:我們上鐵能有更為美好的前景,我們上鐵有一天能夠擔當更為重要的角色,有一天能夠獲得更為重要的司法地位。而我們也都明白:我們上鐵每一個人的命運與榮耀,將與我們上鐵法院這個大集體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上鐵榮吾則榮”。我們既然選擇了上鐵,我們就要為之而奮斗。也許在奮斗的過程中,我們會有困難,會有迷茫,會有委屈,但一定是暫時的。我們必須懷揣夢想,看到希望,充滿信心,鉚足干勁。
人生有幾回博?讓我們不要再嘆息懷才不遇,不要再猶豫彷徨,不要再怨天尤人。我們付諸行動的時刻已經到來,讓我們接受考驗,直面挑戰和困難,挖掘自己的潛能,盡情地在司法改革的大舞臺上展示自己的才華。讓我們打破安于現狀,只求過好小家家的心態。讓我們少說兩句“不會干”、“沒干過”,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們的常態將是“邊干邊學”。讓我們摒棄陳舊的理念,摒棄陋習,以敢于擔當的魄力,不斷開拓創新,上下而求索,成為真正的先行者、排頭兵。而我們的團隊不會因為拆分調整而消亡,我們會有更全新更有效的隊伍融合,新的團隊生命將孕育誕生。我們已有的團隊文化和精神,將會在上鐵法院這片土壤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我們上鐵法院會更加朝氣蓬勃。
歷史選擇了上鐵,上鐵選擇了我們。上鐵承擔了特殊案件的集中管轄司改任務,我們上鐵人作為這場改革的實施者,將成為負有特殊使命的人。我們沒有退路,唯有前行,唯有擔負起歷史所賦予我們的無尚的光榮使命!
最后,我以一段歌詞結束今天的發言:讓我們以怒放的生命,以掙脫一切的力量,飛翔在遼闊的天空,去實現我們心中的夢想!
那些年,我們克服了人員緊缺所導致的工作推進艱難的巨大壓力。我還記得,行政案件集中管轄時,我這個民庭庭長被臨時安排到立案窗口接待行政案件當事人,指導法官助理審查訴訟材料辦理登記立案。我們親歷了一場偉大的司法變革,直面挑戰和困難,“邊干邊學”,接受住了考驗,順利完成了集中管轄試點工作。民商事案件集中管轄一周年之際,我代表上鐵法院參加了最高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舉辦的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重點問題研討會,并介紹了上鐵法院的集中管轄改革試點工作。
2023年,上鐵法院審管辦按照“數字改革賦能”的要求,大力開展數字法院建設,賦能法院審判能力和審判體系現代化工作管理。審管辦帶領信息化團隊研發了審判質效數據支撐系統,成為上海法院第一批創新項目,為院庭長們、法官們提供了數據管理便利,大家能夠實時動態看到質效情況,及時發現短板。在市高院的組織下,我們和全市其他法院一起,積極推進應用場景的建設,將數助立案、數助辦公、數助監管、數助治理、數助政工的設想逐漸變為現實。
1999年我被任命為中院助理審判員,2009年被任命為中院的審判長。在辦理的近萬件案件中,有全國和上海非常有影響力的案件,也有相對普通的案件。對待每一件案件,我都牢記老院長們、老庭長們一直叮嚀的:案件不分大小,對當事人來說,都是大事,我們都要以嚴謹的態度和為民的初心去處理。
我曾辦理過一位八十三歲老人的行政訴訟申訴案。在法院接待完老人后,考慮老人年事已高,走路不便,我攙扶他到院門口,并付錢叫了出租車將他送回家。不久以后老人通過政治部將出租車費還了回來,而且還撤回了申訴。他在寫給政治部的信中說到法官是個善良的人,所以他應該信任這樣的法官對他的勸解。這件事對我的觸動特別大,全院大會上,我受到院長的表揚,我感動于政治部關心著我們年輕干警的點滴成長,還在事后反思自己工作上存在疏漏。面對一位年歲如此高的當事人,我和書記員應當采取上門接待聽取申訴意見才是最合適的審理方式。這起案件讓我感悟:在審判工作中要真正體察當事人的處境與需求。從那以后,只要遇到當事人是高齡老人,如果案件情況允許,我和助理都會上門接待,甚至有時候也會說服被告一起上門開展協調工作。
我一直提醒自己要學透法言法語,也要學會換位思考,用接地氣的語言做群眾工作。尤其涉及民生類案件,法官要秉持悲憫天下的情懷,用我們的司法溫度讓法律深植于人心。
鄒碧華院長曾說過:“如果每一個人能讓自己完美一點,歷史也就會完美一點。時間在流逝,其實你就是時間,其實是我們在流逝。”我們法官職業的偉大,在于超越了個案的勝負,肩負著推動社會進步、塑造法治文明的責任。30年來, 我一直在為成為一名優秀的法官而奮斗,并且還將繼續奮斗。在我心中,每一次法槌的落下,都是法治信仰的一次有力回響。
編輯| 黃詩原
▲點擊上方卡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