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為心靈曠野除草最好的方法是什么?17年前,河南安陽李石村村民李翠利被一場低俗演出刺痛,她在自家超市騰出一個貨架,擺滿圖書供大家免費借閱,并取名“微光書苑”。
17年的堅守,她讓微光變成星火燎原。“推廣鄉村文化,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李翠利說,自己要做“守村人”,她相信,終會等來曠野的金黃……來聽大象新聞記者劉長源、劉佳的報道:
在河南安陽內黃縣馬上鄉李石村,李翠利開的超市緊挨著村委會。早上六點剛過,她就開始忙活了,有村民來買飲料,還有孩子來借書。
孩子們都叫李翠利“老姑”。打過招呼后,13歲的劉晨依穿過超市,簾子后面50多平方米的空間被分隔成兩個房間,四排兩米高的書架依墻而立,上面擺滿了各種圖書。這就是李翠利17年前開的“微光書苑”。
△李翠利在微光書苑帶領孩子們讀書
為什么要在超市開書苑?這得說起李翠利17年前帶孩子去看的一場演出。那一年,李石村來了個歌舞團,李翠利帶著孩子早早去占座,結果,沒有等來她期待的文藝盛宴,只看了兩個節目,李翠利就抱著孩子擠出人群。
“那個時候每一聲口哨、每一陣笑聲,都刺痛我的心。”低俗不堪的表演讓李翠利又氣又難過,一路走,一路哭。她心里油然而生一種負罪感,“我不知道這種負罪感從哪兒來的,但是我心里就是覺得難受,總覺得我要去干點啥”。
輾轉難眠的夜里,李翠利想起從書里看過的一個故事。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經問學生,為曠野除草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有人說用手拔、用刀割,還有人說用火燒最徹底……第二年秋天,在那片曾經滿是荒草的曠野上,長出了一片金黃的莊稼,這是蘇格拉底給出的答案。咋給這一片曠野種莊稼?李翠利想到了讀書,“俺爹說,你種個籽,它就能長出來個苗,就有希望”。
△張貼在超市一角的海報
李翠利兒時的記憶里,每次父親回家,姐妹三個都會一路小跑,爭著去翻父親自行車前梁的布褡子。那里面裝著報紙,有時候還會是一本書,那是足以讓三個人雀躍半天的禮物。
聽說李翠利想開書苑,同樣熱愛閱讀的父母和姐姐們沒有一個人說她異想天開,大家各想各的辦法去找書。姐姐們寄給父母買新衣服的500塊錢,父親到縣里的新華書店全部買成書背回了家;兩個姐姐在鄭州募集書籍,每次回村里,總被街坊鄰居笑話:別人閨女回來都拎著大包小包好吃的,你家閨女總帶回一捆又一捆的爛書。“當時俺姐夫說怪不好意思的,我說這就是最好的東西了。”李翠利笑著說。
超市一進門正對著的貨架最醒目,那里總放著賣得最好的商品。2008年,李翠利騰空貨架,擺上了她一本本挑選出來的書。沒承想,書上的灰擦了一遍又一遍,也沒借出去一本。
李翠利想到了“借書發糖”的辦法,來買糖果的孩子,只要借書看,就可以免費吃糖果。再后來,獎勵升級,“這書里有個人叫啥,這書里邊說啥了,你但凡能說出來一兩句,就獎勵作業本或者橡皮擦。”
△孩子們在微光書苑看書
就這樣,一個孩子帶動了一群孩子,一群孩子又帶動了一個個家庭。看孩子常來超市看書,大人們也跟著走進了微光書苑。看書的人多了起來,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僅靠李翠利一家湊的書遠遠不夠,買新書又太貴,怎么辦?
李翠利騎著三輪車,一趟趟往縣城跑,去廢品站、舊書攤,在商場、超市門前募集,到各單位求贈書,她急切地試了各種法子。有人質疑她作秀,有人笑她精神有問題,也有人說好了贈書,轉眼又反悔。“人家當著你的面小聲嘀咕,這個神經病的女的又來了,你說心里能得勁?”白天裝著聽不見,晚上想起那些難聽的話,李翠利不知道抹了多少回眼淚。
△微光書苑墻上貼著標語“知識改變命運,閱讀凈滌心靈”
如今回首往事,李翠利最忘不了的,還是那些溫暖的陌生人帶來的感動。70多歲的上海老人王壽芝,把畢生收藏的1000多冊書捐到微光書苑,她說要給它們一個好去處。“我一直覺得我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遇到很多愿意幫助我的人,愿意幫助微光書苑,所以才走到現在。雖然只是一縷微光,但是它后邊有很多人發出的光跟熱匯聚,才有了現在的微光。”李翠利說。
微光書苑的光照到了更遠的地方。2014年開始,越來越多的機構、公益組織、愛心人士跟李翠利聯系,書源源不斷地被運到李石村。書荒問題解決了,李翠利在詩中寫下她的歡喜:我一直都在春天等你。只要你來,所有的黑夜都是光明的,所有的苦難都是甜蜜的,充滿希望。
△微光書苑的書架上擺滿了書
微光書苑的圖書如今常年保持在5000冊左右,在公益組織的幫助下,書苑前后經過四次改造,開闊而明亮。李翠利閑不住,又開始琢磨,這一點微光怎么才能更亮呢?她開始做家庭閱讀點、微型圖書館,把有意愿參加的超市、旅館、診所、蛋糕店發展成合作店,每家店提供二三百本書和書架,每隔一段時間進行更換。
周末的微光書苑總會很熱鬧,志愿者在這里給孩子們講繪本,孩子們聚在這里寫作業、做演講,有時候還會給媽媽們開設“和時代一起成長”課堂。以前,有的孩子被家長拽著參加活動,進門就哭;如今,孩子們常常追著李翠利問:老姑,這個星期到底啥活動?
△孩子們在微光書苑參加活動
給孩子辦的活動花樣越來越多,李翠利又開始尋思,要是把老人和孩子聚到一起,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她不拘泥于形式和主題,有時帶著孩子們去跟老人家聊天,有時讓老人來微光書苑,帶孩子唱歌、猜謎語。一老一少的互動,在李翠利眼里,是時光中美好的相逢。
△李翠利(右二)帶領孩子們探望老人
李石村常住人口不到700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占了近一半。李翠利心思細膩,見老人坐在家門口發呆,她看著心疼。想了又想,最后想到了“老人口述史”,打開手機,請老人敞開回憶,細細記錄他們在歲月長河里的點點滴滴。
李翠利也打過退堂鼓,錄了半天發現沒錄上,想統一封面卻怎么也做不成……接二連三的難題讓李翠利想擱置最初的計劃。讓她想不到的是,選定拍攝的四位老人中,有兩位老人還沒有錄完視頻就先后離開了人世,“他們不等你”,每每想到這兒,李翠利就格外遺憾。“弄成啥樣算啥樣,反正是開始了。”這一次,李翠利知道她必須往前走,不能停步。
已經數不清多少次,老人在鏡頭前不緊不慢地講,李翠利聽著聽著就開始掉眼淚。“我一直拒絕心如止水,我覺得一個人不能對外界的東西太無感了,那你這個人就沒有生命力,就沒有鮮活的一面了。”漫長歲月里的苦,鄉村女性遭遇的難,她在老人們的經歷中看到了生命的堅韌。
△微光書苑在重陽節舉辦老年活動
李翠利年輕時就熱愛寫作,她陸續寫過1000多首詩歌。從做“老人口述史”開始,她重新找回與文字的聯系,“我遇見你,我看見你,我想到了,我思考了,就把它寫下來。”書苑的微光讓孩子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也照亮了李翠利藏在心底的夢想。
“有人問我微光書苑做到啥時候,我經常說做到哪會兒算哪會兒。我從來不給自己設定一個期限,我也從來不限定它一定是要服務哪個群體,哪一類人。”微光書苑未來會做成什么樣?李翠利還沒有想好答案,但她相信,故鄉的土地上有很多事可以做,她想做“守村人”,為父老鄉親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寂靜的深夜,她在燈下把心愿寫進詩里:我只是一個過客,行色匆匆,懷揣卑微的執著,想做一個平凡世界里的好人。
日子悠長,李翠利相信,她終會等來曠野的金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