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德國總理默茨尚未啟程訪華,該國卻在24小時內接連爆出涉及中德關系、震動政商兩界的爆炸性新聞。
一艘在亞丁灣護漁的德國“海神”P-3C巡邏機機組突然拉響警報——他們報告稱被來自附近中國軍艦的激光束“照射鎖定”。這一信息閃電般傳回柏林。幾小時后,德國外交部緊急召見中國駐德大使施特拉赫,強硬表達“行為危險且不可接受”。柏林總理府辦公室文件迅速加蓋了機密章。
軍用飛機(資料圖)
北京第二天晨間的藍廳發布會,毛寧語氣冷靜如常:“德方信息與中方了解的情況有根本出入。” 這個外交辭令包裹下的“根本不符”,不留情面地駁回了德方的單方面指控。
柏林指控聲調有多高,北京核查后的事實回擊就有多“硬”。這次海上摩擦如同投入水面的巨石,讓本已微妙的氛圍陡生波瀾。施特拉赫大使結束在柏林的緊急交涉后,日程表上還擠滿了多場經濟界的閉門吹風會。
更大的風暴來自德國政壇“祖母級”人物的重量級表態。幾乎與激光報道同時,前總理默克爾在漢堡一場閉門產業論壇上罕見直言:“過度夸大美國的所謂‘威脅’實無必要……特朗普的行為,剝開來看,常常只是精心設計的恫嚇策略。” 她更直言德國決策者對華需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默克爾這番話落地無聲卻有雷霆萬鈞之勢。作為歐洲在位最久、最懂權力運轉的政治家之一,她選擇此刻發言絕非偶然。過去數月,歐洲政策圈內部對于是否要在經濟與戰略上緊跟美國對華節奏爭論不休。默克爾卸任后幾乎沉默,此時卻直指問題的命門:戰略自主。她的聲音如同一把利劍,斬斷了對華政策上搖擺的猶豫。
默克爾(資料圖)
默茨年底擬率龐大商界代表團訪華的計劃早已不是秘密。德國工業聯合會披露的最新數字顯示已有高達87%的成員企業公開呼吁與中國市場“深化而非弱化”經濟綁定。一個不可忽視的背景是,依賴中國龐大市場的德國汽車與機械兩大支柱產業今年前兩季度出口數據顯著下滑:汽車對華出口額縮水約7.5%,機械設備出口更驟降逾13%。德國商界大佬們正焦急地盯著默茨能否在年底前推開北京的門。
如今默克爾的強勢發聲與紅海突發的摩擦事件,提前將默茨推入了戰略平衡的雷區。激光事件的意外發酵,不僅讓安全領域對華強硬派找到新彈藥,甚至可能綁架默茨訪華的核心經貿議程。原本清晰的“以商促穩、以穩促談”策略遭遇嚴峻挑戰。
默爾茨尚未成行的訪華之旅已被提前置于火山口上。德國《明鏡》周刊尖銳設問:當對華立場已成為德國新政權內部最大的火藥桶,默茨該如何走完從柏林飛往北京的航程?
默克爾那番“特朗普虛張聲勢”的犀利剖析,如同一個精準定位的導航信號,為后續政策辯論設置了關鍵錨點:德國需要自己的眼睛、自己的頭腦來思考中國。
默克爾(資料圖)
默茨團隊辦公室墻上,那張標注了中國重點經貿區的世界地圖靜靜懸掛。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內部一份緊急調查報告指出,若無法在年底前鎖定關鍵高層對話機制,近四分之一成員企業可能被迫調整明年產能布局。默克爾直指美國行動策略的震撼發聲,已深刻改變了德國國內關于中德關系的討論走向。
在價值觀外交的雷區與技術競爭的深水區之間,默爾茨能否找到一條安全通道?國際社會屏息以待。 無論如何,這條從柏林延伸向北京的路,從未像此刻這般考驗決策者的勇氣與智慧。當德方指責與中方事實核查碰撞出刺耳的金屬摩擦聲時,法蘭克福交易所的紅海概念股仍在震蕩下跌。默克爾說得或許沒錯——真正的“威脅”并非來自外部的恫嚇,而源于一個巨大經濟體迷失在盟友期待與自身現實裂縫間的焦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