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國語大學原黨委書記、歐洲問題專家姜鋒教授日前發表演講,他在談到歐洲的未來時指出,歐洲正在準備“打大仗”,中國人因為遠離歐洲是感受不到這種氣氛,像德國等國的戰爭動員已經開始,歐洲理論界也認為,這將為“歐洲的重新團結”提供了機會,戰爭可以讓歐洲“重新強大”。
這個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創傷的古老大陸,如今正以一種近乎魔幻的方式重演歷史劇本——當德國聯邦議院通過1000億歐元特別國防基金法案時,這筆相當于該國全年財政預算6%的巨款,正被源源不斷地注入軍工復合體的血管。
不僅如此,這種全民皆兵的氛圍在德國尤為明顯。
2025年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副總理哈貝克在演講中公開表示“德國需要50萬后備軍”,而他身后的大屏幕上實時滾動著征兵網站的點擊量——這個數字在24小時內突破了120萬次。
而在德國國防部大樓前的草坪上,赫然停放著一輛豹2A7坦克,炮管直指議會大廈方向,旁邊的標語牌寫著“和平的代價是時刻準備戰斗”。
這種將軍事裝備直接擺放在政治核心區的行為,讓人恍惚間回到了1930年代的柏林街頭。
歐洲理論界的“戰爭團結論”也正在成為現實的注腳。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的報告稱,俄烏沖突讓歐盟成員國的國防開支平均增長了37%,而這種“被迫的團結”正在催生新的政治共識。
2025年5月,北約在愛沙尼亞舉行的“刺猬2025”演習,吸引了12個國家的1.6萬名士兵參與,創下該系列演習的歷史紀錄。
演習中,德國的“美洲獅”步兵戰車與法國的“勒克萊爾”坦克首次實現戰術數據鏈共享,這種技術突破背后,是兩國軍工企業長達三年的秘密合作。
讓人沒想到的是,烏克蘭軍隊的無人機操作員也出現在演習現場,他們帶來的“海貍”無人機戰術,正在被北約國家迅速復制。
但德國的軍事轉型堪稱歐洲軍事化的縮影。根據聯邦國防軍公布的數據,2025年德國軍費占GDP比例將達到2.5%,遠超北約2%的基準線。
這筆錢被大量用于采購美國F-35戰斗機,35架訂單中的首批8架將于2026年交付,這些隱形戰機將取代老舊的“旋風”戰機,承擔起戰術核打擊任務。
與此同時,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的坦克生產線正在24小時運轉,其位于波蘭的新工廠已經開始組裝豹2A8坦克,這種最新型號的主戰坦克配備了主動防護系統和130毫米滑膛炮,單價超過2000萬歐元。
德國鐵路系統正在進行“軍事優先”改造,漢堡港的集裝箱碼頭專門劃出軍事專用通道,確保戰時裝備運輸不受民用物流影響。。
這款融合了人工智能和無人機協同作戰的第六代戰機,被法國軍方稱為“歐洲的空中主權”。
法國為了推動項目進展,甚至不惜單方面追加50億歐元投資,這種“有錢任性”的做法,讓德國合作伙伴頗為不滿。
歸根結底,歐洲的軍事化浪潮背后,是復雜的地緣政治博弈。美國副總統萬斯在2025年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講話,將這種博弈推向高潮。
當柏林的征兵廣告還在循環播放時,歐洲大陸的空氣中已經彌漫著某種危險的氣息。這種氣息既來自波羅的海的軍事演習,也來自布魯塞爾的政治博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