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同時向世界莊嚴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這一政策延續至今,成為我國核戰略的核心原則。但一個現實問題擺在眼前:如果敵人先發動核打擊,我們的反擊還來得及嗎?
現代核戰爭不同于二戰時期的“廣島模式”,洲際導彈的飛行時間極短:從美國本土發射到中國,約30分鐘;從俄羅斯或印度發射,可能僅需10-15分鐘;
這意味著,一旦敵方發動核打擊,留給中國的決策時間極其有限。如果等到核彈落地再反擊,可能已經失去部分核力量。
中國奉行“最低限度核威懾”,核武庫規模遠小于美俄,但關鍵在于——能否在遭受首輪核打擊后,保存足夠的反擊力量?
目前,中國核力量具備三大生存手段:
1. 地下長城:數千公里的加固地下發射井和隧道系統,能抵御常規鉆地彈攻擊;
2. 機動發射:東風-41、東風-31AG等公路/鐵路機動導彈,難以被一次性摧毀;
3. 戰略核潛艇:094型核潛艇搭載巨浪-2/3導彈,隱蔽在大洋深處,是最后的“復仇王牌”。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評估認為,即便美國發動全面核突襲,中國仍能保留至少30%-50%的核反擊力量。
要知道,“二次打擊”不是等核彈落地,而是依賴預警反擊系統。
很多人誤以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就是被動挨打后再還手,其實不然。現代核大國的反擊策略是:預警即發射(LOW):在確認敵方導彈升空后,不等核彈落地,直接啟動反擊;
即使指揮系統被摧毀,預設程序仍能自動發射剩余核彈。中國雖未公開類似系統,但軍事專家普遍認為,解放軍已建立高度自動化的核反擊體系,確保在極端情況下仍能實施報復。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展現了中國的大國責任,但絕不意味著我們會坐等毀滅。中國的核政策核心是“確保相互毀滅”(MAD)——讓任何潛在對手明白,哪怕他們先動手,也必將承受無法承受的代價。
正如國防部發言人所說:“中國不惹事,但也不怕事?!?/strong>核武器的真正意義不在于使用,而在于讓敵人不敢輕舉妄動。只要我們的反擊能力足夠可靠,就沒有國家敢冒險打響第一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