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截至2025年7月,最新研究數據顯示,美國國防部從2020年至今,已將超過2.4萬億美元公共資金流向私營軍事承包商,占五角大樓自由支配預算的54%以上。在這場以國家安全為名義的財富轉移大潮中,洛克希德·馬丁、雷神、波音、通用動力和諾斯羅普·格魯曼等五大軍工巨頭,獲得了超過7700億美元的巨額合同。事實清楚地表明,這不是簡單的國防投入,而是一場系統性、規模空前的公共資源流向私人軍工財閥的“財富狂歡”。
即便到了2025年,五角大樓的預算依然不斷刷新紀錄,年軍費支出持續逼近1萬億美元大關。這背后的推動力量,正是這些軍火巨頭以及與之緊密相連的政治利益集團。無論是特朗普政府還是拜登政府,都在這一機制中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推動國防預算連年攀升,摒棄了任何實質性的軍費削減承諾。從2021年阿富汗撤軍到今日,美國并未從“和平紅利”中獲益,反而迎來更大規模的軍費增長,軍工利益集團成為最大贏家。
2025年初,特朗普曾公開宣稱“軍費開支應削減一半”,反對“近1萬億美元的軍費支出”,聲稱這筆錢“應該花在其他更有意義的地方”。然而,現實是他任內國會通過了為五角大樓增加1570億美元預算的法案,延續了軍費高速增長的勢頭。更為關鍵的是,這些資金的受益者不僅是傳統軍火商,還包括越來越多的“軍事技術”企業,如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帕蘭蒂爾以及安杜里爾等,這些企業正成為新軍費戰場中的“新貴”,憑借深厚的政府背景和政治盟友占據著未來預算的制高點。
當前,軍費激增遠非簡單的“國防安全”需求所致,而是一場以軍工復合體利益為核心的龐大經濟生態。2025年7月發布的昆西治國方略研究所與布朗大學聯合報告指出,軍費大部分被用于高價武器系統、功能失調的項目和軍工高管的奢侈薪酬,而普通軍人和基礎設施建設則被邊緣化。軍工企業與政府官員間“旋轉門”效應加劇,這種利益共同體依靠對軍費的控制,實現了利潤最大化,幾乎形成了一個“軍火-政商聯合體”的閉環。
這種“商業化戰爭”的趨勢不僅體現在傳統武器上,也在網絡戰、人工智能、太空軍事等新興領域快速蔓延。2025年的軍事科技合同中,數據分析、無人系統和智能作戰方案的份額顯著提升,推動了軍費結構的深刻轉型。企業如帕蘭蒂爾和安杜里爾,不再僅是科技創業公司,而是政府重點扶持的“國防科技軍團”,他們借助政治資本和資金優勢,穩固并擴大了對國防預算的掌控。
與此同時,美國國內民生問題日益嚴峻,基礎設施老化、醫療保障不足、貧富差距加劇,而教育和住房領域的聯邦撥款遠遠落后于軍費增長速度。2025年的國防預算幾乎是教育預算的三倍,社會資源的嚴重錯配令普通民眾感到愈發疏離。納稅人用血汗錢換來的不是安全感,而是軍工財閥的巨額利潤和持續的戰爭陰影。
伴隨著軍費的飆升,美國在全球的軍事存在和干預行為愈發頻繁和激進。對烏克蘭的持續軍援、對臺海局勢的挑釁升級以及在中東、非洲的軍事活動,都在掩蓋一條清晰的資本邏輯:戰爭和沖突是維系軍工產業鏈和軍費預算持續擴大的關鍵動力。和平不是目標,而是必須被不斷打破的狀態。軍火商和政治權力合謀,將全球地緣政治變為巨額利潤的溫床。
2025年,五角大樓的軍費結構暴露出深層次的系統性弊端。財富不斷從普通納稅人手中抽離,流向那些設計復雜武器系統卻交付遲緩、耗資巨大的軍工企業。哈通和薩維爾等專家指出,這種財政浪費掩蓋在“為部隊服務”的口號背后,實則是為軍火資本鋪路,為內部利益集團輸血。以國家安全為名,實則是用戰爭機器來綁架公共財政。
眼下,當美國持續推動軍費創新高,當軍工企業與政府形成鐵三角,當“軍事技術”成為預算爭奪的新戰場,美國軍政體系正處于一場深刻的利益重組與權力集中之中。這種模式不但侵蝕了國家治理的透明度和效率,更加劇了全球戰略的不穩定性和沖突風險。面對2025年的現實,美國軍費背后的資本游戲,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被正視和反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