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靠著全球六成的鎳礦資源重金豪賭,試圖強行復制中國的資源深加工路徑,如今產業幾乎全線崩盤,工人下崗,資本出逃,股市熔斷,成為全球警示牌。
這場世紀級的產業豪賭為何落得個“竹籃打水一場空”?
其實看看過去幾年印尼人的信心滿滿、外資的前赴后繼、政策的高調出手,到如今產業揮手化作泡影,只能說,這不是簡單的經濟起伏,而是一場關于自信、模仿和誤判本國國情的大型鬧劇。
講真,很多人都該問一句:資源富國真就等于未來可期嗎?
事情的起點其實挺樸素。
印尼一直被稱作“鎳礦之王”,用全球60%的鎳儲量傲視群雄。
2014年以后,隨著新能源和電動車的興起,鎳價起飛,印尼看風向變了,搞了個“出口禁令”,想法也簡單粗暴——不準生礦直接賣,只許熔成精煉鎳,吸引外國資本本地建廠,把價值鏈牢牢鎖住,這跟中國當年發展稀土和稀有金屬的套路學得十成十。
更猛的是,2020年干脆一刀切,徹底關停鎳礦原石出口,逼著所有外資和企業都得在印尼落地加工。
一個“新印尼制造”夢想,迅速拔地而起。
初期效果非常亮眼,從2015年全球精煉鎳6%的市場份額,干到2024年61%。
廠子越建越多,設備、工人、外資全上,氣勢如虹。
可是,有沒有什么成功的故事里,樂極生悲來得這樣迅猛且打得人措手不及的?
產業鏈上游瘋狂加碼,鋼火熊熊,連村里的小伙都嚷著要去廠里掙美元。
但世界變得太快,偏偏打臉也來得毫不留情。
首先,市場不是寫劇本,一廂情愿沒用。
印尼以為全球電動車產業只會朝“高鎳三元”電池一條道跑下去,實則就在一轉眼,中國這個超級大買家悄悄“轉舵”,磷酸鐵鋰技術占了C位,快速壓縮了對鎳的需求。
中國獨占全球電動車市場半壁江山,更厲害的是,中國的鎳回收技術升了維度。
回收來的廢舊電池,能把有用的鎳金屬榨干到95%以上。
這意味著什么?
市場對原生鎳礦的依賴大大削減——工藝比價格殺傷還大。
剛投下重金不久的印尼冶煉廠們,做夢也沒想到,本以為鎳價長牛,結果產能爬坡剛到頭,需求就被拐了彎。
2025年,全國配額3.64億噸,實際只賣出了1.2億噸,只有目標的三分之一,剩下的產能誰來買單?
更雪上加霜的是,倫敦金屬交易所的鎳價從高點一溜到底,跌到了五年來的新低——每噸不到1.4萬美元,離印尼本國成本線不到幾步遠。
偏偏中國的鎳回收利用,使得其用鎳成本早已滑落到8千美元一噸。
也難怪,印尼532家鎳冶煉廠集體哀嚎,去年底號稱“最賺錢”的東南亞新工廠,開工兩月就全員放假。
停產、裁員、老板跑路,28條知名RKEF生產線說停就停,幾十個鄉鎮一下子陷入大規模失業。
有工人灰頭土臉坐在熔煉爐旁抽煙,嘴里嘟囔著“工廠又造不出工資了”。
產業鏈斷裂,無數人的生活直接被拖進冷風里。
你能想象他們前一年還在村口蓋新房,第二年卻回廠門口要討還押金嗎?
印尼政府這下真急了。
2025年6月,經濟統籌部長跑去向美國自薦,提出用“鎳礦換電動車生態”,希望獲得美國準入讓中國產能有地方流出去。
沒想到美國早已自保升級,根本沒下決心接單。
于是士氣一落千丈的印尼只好轉向搞“可持續鎳”,“要綠色、要ESG、要歐盟接盤”,但歐美一拍碳邊境稅,高碳鏈產品通通加征重稅。
你說,這不是剛堵完正門又碰上天窗嗎?
更慘的是,資本最怕不確定,一看苗頭不對就集體出逃。
2025年3月,雅加達股市一天之內暴跌5%,直接熔斷,外資瞬間丟下3326億盾就走了。
全年來看,已經有2.35萬億的外匯灰飛煙滅。
此刻的印尼,不只是錢流走,更是信心和未來一同流走。
而且產業崩盤帶來的問題絕不只是“錢”的事。
拉賈安帕群島的村民終于看不下去了。
水井變渾,小孩鬧病,在鎳礦區的村莊,人們開始舉牌游行。
環保組織也加入聲援,政府壓力太大,連夜叫停了四家違規礦企的許可證。
一次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拉鋸戰又被推到臺前,這才發現,原來靠破壞土地掙的那點快錢,可能要花更久代價來彌補。
說到底,印尼鎳業的敗局并不獨特。
你要是關注周邊國家,越南也試過。
人家擁有全球第六大稀土儲量,野心勃勃,2025年重啟東保礦項目,要跟中國拼加工,但最終被畢業生們戲稱“又一個拿得出手的礦產出口,卻賣不出價的國家”。
加工技術和市場透明度成了致命短板,客戶不愛買賬打了折,最后還不是輪番炒作卻難真動搖中國霸主地位。
再看澳大利亞,為了自家稀土產業拼命砸錢。
六年五十多億,Lynas公司終于做出了點像樣的成績。
但技術設備仍不可脫離中國,全球市場份額則還在個位數徘徊。
他們目標2035年拿下全球15%份額,現已有行業內分析直言:澳大利亞的苦撐產業升級,可能到頭來就是為中國“補位”,而難以真正脫鉤贏下主動權。
回過頭來看,印尼的這場豪賭更像是一場被集體自信和慣性拉扯的潰敗:你看到中國成功了,看見別人“深加工”、“出口禁令”好像都是制勝法寶,就以為有礦就能當“下一個中國”,卻忽略了中國背后政策的連續性、技術的縱深、產業鏈的整合,還有最重要的產業自我更新能力。
中國的鎳全鏈條玩法、快人一步的技術更替、市場察覺和政策引導是幾十年磨一劍的結果。
簡單搬辦法模仿,復制一段歷史,真的沒有那么容易。
很多專家所謂的“資源國機遇論”,到頭來不過是一廂情愿。
印尼賭鎳、越南賭稀土、澳大利亞也賭過鐵礦,無數次在政策制約、市場變化和產業升級的縫隙里敗下陣來。
不想被世界市場潮水淹沒,資源國不能把自身命運捆在“別人永遠需要我”的幻覺上。
更該思考的,是怎么走好自己的路,而不是盲目買票上別人的快車。
吃虧成長不丟人,但如果下一次還把希望全寄托在“有礦就能仿中國”這樣的大夢上,那才是真的值得全世界發出警示的“高光時刻”。
擺在所有資源富國面前的這道題,也許只有那些愿意承認自身弱點、理性審視產業規律、主動更新認知的國家,才能最終交上及格的答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