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在某個瞬間,透過會議室的玻璃反光,看到過一個陌生的自己?
眼神空洞,面無表情,熟練地敲著鍵盤,對老板的指令盲目點頭,“好的收到……”。會議上,從不發言,也從不反對,像一個設定好程序的機器人,又像一個小透明。
下班鈴響,面無波瀾地打卡,擠上人潮洶涌的地鐵,回到空無一人的出租屋,癱倒在沙發上,啥都不想動,打開外賣,刷起短視頻,享受這及時的短暫快樂。有時候,甚至因為公司里來自領導的一些委屈和沖天怨氣,吐槽一整天都無法消散。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為什么明明才30歲,感覺自己已經活了很久,久到絲毫沒有了少年氣,對一切都提不起興趣,不再有熱愛,不再有勇氣,甚至不再有悲傷。心臟還在跳動,但靈魂,已經是一片冰冷的墳場。
明明可能不喜歡這樣的工作,明明不想要加班,卻不得不茍且和妥協,還總得恐懼35歲的裁員危機,害怕那封冰冷的辭退信。
但今天想說一個更驚悚的真相:對很多人來說,35歲的裁員,不過是為在為30歲時就已經“死了”的自己,補辦一場遲到的葬禮而已。
我們是怎么一步步“殺死”30歲的自己的?
是從我們接受“穩定”是人生最優解的那一刻開始的。我們25歲左右畢業后,走進一間間光鮮的寫字樓,拿到一份看起來不錯的薪水,然后,我們就像一只被圈養的羔羊,心甘情愿地交出了自己的野性。
我們停止了思考,因為有SOP(標準作業程序);我們放棄了表達,因為“槍打出頭鳥”;我們拒絕了風險,因為“安穩”最重要。
我們用準時打卡、從不出錯、任勞任怨,來換取那份所謂的“安全感”。殊不知,這安全感背后,是我們的激情、好奇心和生命力,正在被日復一日的重復勞動,無聲地凌遲。原來,比沒錢更可怕的是,年紀輕輕,就活成了一潭死水。
穩定的工作,是寫字樓里最溫柔的陷阱,它不會立刻殺死你,但會用溫水煮掉你滾燙的靈魂。
我們不再讀一本難啃的書,不再學一個無用的技能,不再為一場日出而感動。我們的世界,被壓縮成KPI、周報和下一個晉升窗口。
直到有一天,危機真的來了。你環顧四周,才絕望地發現,那份引以為傲的“穩定”,根本不堪一擊,除了這個工位和這份title,一無所有。
我們害怕的不是失業,而是害怕失業后,猛然發現自己除了“聽話”,一無是處,發現自己除了上班,啥也不會。
所以,別再把矛頭指向35歲的“無情”世界了。
35歲的那場大雪,之所以能壓垮我們,是因為在25歲之后,我們親手拆掉了自己所有的承重墻。
今天的一切,都是5年前的選擇。今天的選擇同樣可能決定了5年后命運。
那怎么辦?難道要立刻辭職,去追尋詩和遠方嗎?
不,那是不負責任的雞湯。
真正的自救,不是逃離,而是在絕望的廢墟上,重建一個強大的、獨立的、任何人都奪不走的“精神內核”。
我們姑且稱之為“靈魂的副業”。
它不只是讓你去賺錢,而是讓你去做一件能讓你感覺“我還活著”的事。這件事,必須與你的工作毫無關系,不為KPI,不為取悅任何人,只為你自己。
去跑一場馬拉松,感受身體的極限和重生;去學一門樂器,用笨拙的指法彈奏出第一個不成調的和弦;去堅持每周寫1000字,記錄你真實的思考和情緒;去愛一個人,去感受真實的心跳和連接打工人,一定要培養自己的輸出型愛好。
在你的主業為你提供生存保障的同時,請務必用“靈魂副業”為你的生命提供“存在證明”,也可以通過這些副業,實打實鍛煉自己的第二生存技能,培養自己的第二收入。
當你在工作之外,擁有了一個屬于你自己的、熱情燃燒的小宇宙,你就擁有了對抗一切不確定性的鎧甲。
到那時,你將不再害怕35歲了。因為一份工作的結束,對你而言,不再是天塌下來,而僅僅是換了一個地方,繼續你那滾燙的人生。
從今天起,別再做那具行走的“尸體”。去找到那件能讓你眼睛發光的事,然后,讓你25歲、30歲的靈魂,在你35歲的身體里,重新活一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