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三伏天熱不熱?答案是肯定的,一定熱,今年是短伏,7月20號入伏,三伏只有30天,這可是十年僅有的一次 ,今年是母伏秋包伏,7月20號入伏,8月19號出伏,公伏兇母伏爽,用老一輩的說法,今年入伏的時間是農歷的六月二十二是雙數,單數為公雙數為母,今年是母伏,溫度高氣溫會更加的炎熱。
今年還是秋包伏,也就是說,立秋節氣是2025年的8月7號,末伏2025年的8月19號,出現了秋包伏這一情況,很容易出現秋老虎,去年入伏的時間是7月15號,今年是7月20號,整整晚了五天,今年入伏的時間比較晚,諺語說早入伏涼颼颼,晚入伏熱死牛,今年是晚三伏,今年伏天來的晚,炎熱可能會集中,我們一定要做好防暑的準備。
二、2025三伏三大特點:熱得不同尋常 ,特點一:時間短但熱力集中 ,雖總天數減少,高溫卻可能更猛烈。國家氣候中心預測,受強副熱帶高壓控制,全國大部氣溫將較常年偏高0.5℃–1℃,高溫日數明顯增多。
民間雖有“公伏兇,母伏爽”的說法(今年入伏日農歷為雙數屬“母伏”),但科學模型表明,傳統預示的“涼爽年”恐難實現。
特點二:“晝夜連熱”模式
城市熱島效應加劇,導致夜間降溫困難。今年三伏期間,大城市核心區夜間低溫可能維持在28℃–30℃,形成全天候高溫“烘烤”,大幅增加中暑風險。對老年人和兒童等體溫調節能力弱的人群尤為危險。
特點三:“北熱南雨”反常分布
與往年“南北同熱”不同,2025年三伏期間可能出現:華北、黃淮等地階段性高溫,而長江中下游因副熱帶高壓偏南,反而可能出現“涼夏”。更值得警惕的是,厄爾尼諾現象消退期的海洋-大氣相互作用,可能增強后期臺風活動,8月上旬西北太平洋臺風生成數或較常年偏多。
第四大特點:今年秋老虎可能比較猛
在民間有“秋包伏?”和“伏包秋”的講法,其中“秋包伏”是指末伏起始日(立秋后第一個庚日)晚于立秋,立秋后高溫期通常超過10天,可達18-19天。而“?伏包秋?”是指立秋當天恰逢庚日(末伏起始日),立秋后僅10天高溫期,天氣轉涼較快。
今年的立秋是在8月8日,而末伏是從8月9日這天開始的,顯然是“秋包伏”。老話說“秋包伏熱死牛,伏包秋涼悠悠”,意味著今年的秋老虎會比較猛,立秋后天氣還比較熱。
另外,在民間還有“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的說法,今年是“晚立秋”,也預示著今年的秋老虎天氣大概率會很猛,比較炎熱。
第五大特點:今年是晚入伏
上面已經說了,今年是7月20日入伏,是近20年來僅有的兩次最晚入伏。老話“早入伏涼颼颼,晚入伏熱死牛”,意味著今年的三伏天期間大概率會非常炎熱或者悶熱。
三、科學養生三要素:飲食+起居+中醫
1.飲食:清而不寒,健脾為先
三伏飲食需兼顧清熱與養脾,避免“暑濕困脾”引發厭食乏力:
1,多食瓜茄:苦瓜、黃瓜、西紅柿、冬瓜等富含水分及抗氧化物質,每日蔬菜+水果總量不少于700克
2, 晨起溫陽:虛寒體質者推薦晨飲姜棗茶,午后可煮綠豆薏仁湯,既解暑又祛濕
3, 嚴控冰飲:冰淇淋、冰西瓜易致脾胃虛寒引發腹痛,溫水或淡鹽水才是最佳選擇
4, 食療方推薦:扁豆薏米瘦肉湯、砂仁淮山粥,可健脾化濕
2.起居:動靜有節,巧用溫差
1, 空調智慧:溫度不低于26℃,避免冷風直吹頸椎。長期空調環境工作者,建議飲用藿香陳皮茶調理濕氣
2, 科學補水:每次飲水不超過200毫升,采取“少量多次”原則,減輕心臟負擔
3, 子午雙修:11:00-13:00間午睡15-30分鐘,可預防心腦血管意外;夜晚盡量22:00前入睡,順應陽氣收斂
4, 運動擇時:選清晨5-7點或傍晚7-9點進行散步、太極等緩運動,正午高溫時段切忌劇烈活動。
特殊人群需額外防護:老年人及兒童高溫時段減少外出,飲食以小米南瓜粥等易消化食物為主;戶外工作者隨身攜帶風油精、藿香正氣水,出現頭暈心悸立即休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