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者,有著潛伏,藏伏之意,因為這個時候暑熱濕氣盛行,所以要盡量減少在高溫下的活動,以躲避濕熱之氣。自古以來,三伏天成為夏季中最熱時間段的代名詞,其精準地反映著天氣以及物候的變化,在民間深受重視。人們將此作為依據,及時養生,開展生活以及農業生產,時至今日,三伏天所反映的氣象變化,依然有很強的參考意義。
俗話說“夏至三庚進頭伏”,入伏的時間參考夏至,在此基礎上往后數,遇到第3個庚日便是頭伏的第一天。“秋后一庚進末伏”,末伏的時間與立秋節氣緊密相關,在其基礎上往后看,第1個庚日便是末伏的開啟。出了頭伏自然進入中伏,一直到末伏開始,這期間是多少天,中伏就是多少天。值得一提的是,此處的庚,源于干支紀日法,其在十天干中位列第七,由于天干總共有10個,循環往復紀日,因此間隔10天變化出現一個帶有“更字”的日期。2025年三伏天具體安排如下:
正是由于三伏天參考了節氣以及干支紀日法,這兩個制定的依據是不同的,節氣參考的是太陽運動周期,而干支歷則屬于農歷當中的一種,二者之間有著時間差,而且是變化的,因此導致了不同年份的三伏天具體時間也都有所不同。人們經過觀察發現,不同年份中,三伏天期間的氣候也會有所差異,冷熱,降雨量等都不同,這直接影響著作物的生長,以及人們的生活。那么從今年的三伏天時間表中可以看出哪些預兆呢?
民間有這樣的說法,那就是“五月入伏涼颼颼,六月入伏熱死牛”,從字面來看,如果入伏的時間在五月,那么天氣便會相對涼爽;而若是在六月,便會異常炎熱,當然涼颼颼和熱死牛都是夸張的方式,目的在于對比出不同時間入伏,在氣候上的反差。
“小暑至,伏天來”,從夏至到小暑是15天,到大暑是30天,假如夏至當天為庚日,那么再往后加20天便是頭伏,一定是在小暑里,而若是夏至前一天為庚日,那么需要往后加29天,依然在小暑節氣,所以說入伏必定在小暑。小暑交節的時間基本固定,公歷7月6-8號,前部不差一兩天。對應的農歷卻是變化的,但通常是在五月到六月。
如果入伏趕在農歷五月,則意味著入伏時間比較早,從氣象變化來看,副熱帶高壓會提前向北活動,使得冷暖氣流頻繁交匯,這時便容易形成降雨,影響持續高溫天氣的形成,也就顯得涼爽一些。而若是入伏趕在六月,時間上相對晚了一些。夏至后,地表所接受到的熱量要大于散失的熱量,所以在一段時間內,地表的熱量處于積攢的狀態,而伏天來得遲,地表熱量積攢的時間也就會更多,會有更多的熱量在伏天里釋放,地表溫度自然就會升高,令人酷熱難耐。
今年的入伏是在7月20日,農歷中則是六月廿六,相較于近10年都顯得遲了不少,這可能預示著,今年的三伏天會很熱。當然從現在來看,夏至到小暑這段時間已經比較熱了,高溫不斷,在此基礎之上,地表熱量逐漸累積,那么到了入伏也就會更熱。從整體自然環境也不難看出,近年來氣候變暖,溫度上升已經成為趨勢,所以當三伏天來臨時要格外重視。
三伏天里流汗多,體力消耗的過程中,營養損失的也多,所以要及時補充營養,下面就來分享一道鮮美又營養的湯,天熱沒胃口可以煮著喝,每一口都是滿滿的精華。
1、準備出全部的食材,雞蛋,菌類,蝦仁,每一樣都清理好。蝦仁需要腌漬,菌類要焯水。另外再切點自己喜歡菜。
2、鍋里淋點油熱透,雞蛋先在里邊炒熟了,接著盛出來。再放蝦仁,加熱到定型變色,鏟出來。
3、菌類倒進去,也炒一炒,繼而倒熱水,煮五分鐘左右,令其徹底熟透。再將雞蛋,蝦仁以及蔬菜放進去,調些鹽,胡椒,即可關火。
本文系小茉莉美食記原創,碼字不易,嚴禁不良自媒體抄襲、搬運。歡迎大家關注,點贊,收藏和轉發!感謝您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