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初,一組殲-15T艦載機的生產線畫面在央媒罕見曝光。畫面中,70架嶄新戰機整齊排列。這一數字背后,是中國海軍航空力量質變的分水嶺,也是全球海上力量天平悄然傾斜的信號。美國國會最新報告顯示,美軍艦載機聯隊的可用率已降至近十年新低。
70架殲-15T的意義
殲-15T編號突破“70”,絕不僅僅是產能的簡單提升。從2012年遼寧艦服役算起,中國航母艦載機體系用了不到13年時間,完成了從無到有、從點到面的躍升。70架殲-15T,基本覆蓋了遼寧艦、山東艦、福建艦三艘航母的全員作戰、訓練與備份需求。
美國海軍現役11艘航母,但據美國國會2025年6月的最新預算聽證會披露,可隨時形成滿編聯隊執行全球部署的戰斗機數量,已壓縮到不足四支。全球多熱點并發壓力下,美軍長期維持“艦多機少”的結構,艦載航空力量出現結構性短板。
而中國的“機等艦”模式正在打破常規。相較于美國“造艦等飛機”的緩慢節奏,中國海軍選擇提前量產艦載戰機,確保新航母一服役即可實現戰斗力最大化。生產線照片曝光后,全球軍事觀察員普遍認為,這意味著中國具備了跨階段、跨平臺的艦載航空體系調度能力。
不止是“重型”
殲-15T的技術升級,遠遠不止一條彈射鉤。電磁彈射適配、全新有源相控陣雷達、數字航電、復合材料結構……這些技術積累,使殲-15T成為目前全球唯一真正意義上的重型艦載戰機。其最大起飛重量、掛載能力,都顯著超過美軍F/A-18E/F“超級大黃蜂”。美軍F-35C雖然擁有隱身與航電優勢,但受限于內部彈艙設計,最大作戰載荷和續航始終有限。一組由英國《簡氏防務周刊》2025年6月發布的對比數據顯示,殲-15T最大掛載可達12噸,遠超F-35C的6.8噸。
中國并未局限于“重型路線”。福建艦服役在即,混合編隊成為新常態。殲-15T負責火力與持久,殲-35則以隱身、電子戰、遠程偵察等任務為主。兩型戰機各司其職,形成“重型+隱身”的多維作戰模式。
未來,殲-15T不僅單打獨斗,更將與殲-35、無人僚機、空警-600等平臺協同作戰。航母艦載機作戰,早已不是單機對單機,而是體系對抗體系。
空警-600與霹靂-15
F-35C的最大自信在隱身。可在最新的作戰體系面前,這一優勢正被逐步削弱。空警-600作為中國新一代艦載預警機,實測探測距離已突破500公里。全球同類機型中,只有美國E-2D能與之一較高下。其雙面有源相控陣雷達,不僅抗干擾能力極強,還能穿透各種復雜氣象條件。
殲-15T與空警-600的協同作戰,催生了“靜默獵殺”新戰法。作戰中,殲-15T全程關閉雷達,保持無線電靜默,由空警-600提供遠距離目標指引。數據鏈實時傳遞,空警-600將F-35C的精確位置、速度等數據同步給殲-15T。殲-15T隨后掛載霹靂-15遠程空空導彈發射,F-35C很可能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即被鎖定并擊落。霹靂-15采用雙脈沖固體火箭發動機,具備中途二次加速能力。導彈在中段飛行時,殲-15T和空警-600可通過數據鏈持續修正制導,末段自主搜索目標。打擊高價值隱身目標時,敵方很難提前規避。
美軍E-2D預警機同樣強調數據鏈協同,但在亞太高強度電磁壓制環境下,中國的空警-600表現出更好的抗干擾與“靜默打擊”能力。美國《防務新聞》6月專欄分析認為,殲-15T+空警-600的協同,已讓F-35C在技術層面“生存空間緊縮”。
作戰體系的兩極分化
美軍的航母聯隊,正陷入一場時間與空間的賽跑。過去二十年,美軍以全球部署、快速機動為核心,依賴航母投送力量維系全球霸權。《2025年度美國海軍航空力量報告》顯示,艦載機聯隊的可用率持續下滑,主要受制于高強度輪換和維護周期。多地同時熱點、設備老化與人員流失,讓美軍真正能滿編出動的聯隊數量大幅縮水。
中國海軍則走向“體系同步建設”路線。航母、戰機、預警機、數據鏈、遠程武器等平臺,按體系進行技術升級與集成。艦載機提前列裝,航母服役即滿編,成軍周期極大縮短。福建艦作為首艘采用電磁彈射的國產航母,其設計之初即為“混合編隊”量身定制。殲-15T、殲-35、空警-600和未來無人機平臺的協同,將極大豐富中國航母遠洋多域打擊能力。
從單機對抗到體系博弈,全球海上力量的競爭形態已徹底變革。美國海軍的優勢,正由數量轉向質量與協同能力的較量。中國的追趕速度,遠超外界預期。
“單殺F-35”?懸念之外的現實壓力
2025年6月,南海、東海多次實兵演練中,殲-15T與殲-35混編已成為常態。美國智庫CSIS(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報告指出,中國艦載航空的飛行小時數與聯隊出動率明顯提升。
F-35C作為美軍先發隱身艦載機,原本試圖以隱身和信息優勢主導海空攻防。但在中國“遠程-靜默-協同”體系面前,其彈艙容量和掛載靈活性成為短板。美軍多項實戰演練中,F-35C往往需依賴E-2D提供目標指引,若E-2D失效或被壓制,F-35C的遠距作戰能力大幅下降。
霹靂-15的最大射程突破200公里,結合靜默指引,可以在F-35C尚未發現目標前就實現精確鎖定與打擊。美軍專家在《海軍時報》專訪中承認,中國艦載航空體系的變化正迫使美軍調整戰術結構,提升自身電子戰與預警抗壓能力。美軍航母的全球部署靈活性依然具有不可替代優勢。但在亞太等高強度對峙區域,艦載機數量與技術體系的落差,已成為美軍難以回避的現實壓力。
下一步的極限競速
中國第四、第五艘航母的布局已在公開信息中初現端倪。2025年6月,“中國船舶集團”在年度報告中表示,正在加速新一代核動力航母項目技術攻關。外界普遍解讀為中國將在2027年前后實現雙核動力航母同時服役。
航母數量的提升,僅是體系能力的一環。真正的核心,是艦載航空力量的“全域即時響應”。殲-15T作為過渡型重型戰機,已為殲-35隱身體系鋪平道路。此后,無人僚機、遠程高速導彈、空間信息系統等平臺協同,將進一步拉開中美海上體系力量的新鴻溝。
在美國國會、五角大樓和多家權威智庫的最新聽證與報告中,對中國海軍航空力量的成長速度頻頻示警。美國國防分析師普遍認為,未來5年內,亞太海域的海空力量平衡將發生本質性轉變。2025年6月全球防務論壇上,英國皇家聯合軍種研究所(RUSI)專家用一句話總結:“誰能把體系打通,誰就能主導下一個十年。”
參考資料:央視記者探訪殲-15T機庫,畫面卻全讓殲-35搶了,現在生產線都隨便看了
2025-07-08 13:49·第一軍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