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的東盟外長會上,美日菲三國外長聯手炒作“南海仲裁案”。面對圍攻,王毅外長一人舌戰群儒。
憑借提出的“小島”概念,精準切中邏輯要害,一舉扭轉辯局,令對手陷入被動反思。
中美兩國外長剛剛完成一次會晤,放出的信號是比較積極友好的
誰知一場意外的"加碼"讓局勢迅速反轉。菲律賓聯合美國發表聯合聲明,重提“2016年南海仲裁案”,并公開呼吁我國“尊重和執行裁決”。
我們的回應同樣清晰且堅定——既不回避仲裁案爭議,也不簡單“打嘴仗”,而是拋出五個問題,把焦點從“裁決本身”,轉向“區域規則”與“解決機制”。
他們在此次東盟會議上的表現,格外引人關注。作為南海爭議的直接相關方,他們本次并沒有像以往那樣保持低調,而是罕見地主動站上前臺,高調宣稱“裁決有效”。
東盟其他成員國對此普遍態度冷淡。在多邊會議場合,除了菲律賓,鮮有其他國家積極響應仲裁案話題。相比之下,更多國家關注的,是推進“南海行為準則”談判,強調地區和平穩定的重要性。
對菲律賓來說,重新提起裁決,有著明確的現實目的。他們近年來在南海海域的巡邏行動日益頻繁,同時也頻繁在國際場合表達主權訴求。仲裁案作為一張國際認可的“法律牌”,正是菲律賓強化立場的重要工具。
在美方支持下,他們選擇此時高調發聲,顯然是希望借助外部力量增強自身在爭議海域的話語權。
但其他東盟國家卻并不愿意跟進。對于他們而言,南海穩定意味著航運安全和區域合作機會。挑起對抗,只會增加自身風險和壓力。因此,他們普遍傾向于通過機制建設而非法律爭議來解決問題。菲律賓的"出牌",其實是一場帶有冒險意味的操作。
如果說菲律賓是在為自己爭取籌碼,那美國的目的就顯得更加清晰了。
美國防務與外交高層在東盟會議結束后迅速跟進發聲,重申“仲裁裁決具有法律約束力”,支持菲律賓立場。
他們希望利用仲裁案這個“法理抓手”,繼續強化自身在南海事務中的影響力。
從近幾年美方在南海的動作來看,無論是航行自由行動、軍事部署,還是外交上的聯合聲明,其核心目標一直是通過塑造“基于規則的秩序”,以維持其區域主導地位。仲裁案則恰好可以作為“國際規則”的一部分,幫助美方在輿論和法律層面向中方施壓。
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近期還不斷推動與日本、澳大利亞的安全合作,并借臺海問題強化與地區盟友的聯動。在這種背景下,仲裁案被重提,實際上是美國多層次地緣布局中的一個環節。
簡單來說,美國并非真的在意仲裁案本身如何執行,他們關注的是借助仲裁案,在地區秩序構建中占據主動。
面對菲律賓與美國的聯合“加壓”,中國方面的回應并沒有停留在裁決本身的對錯上。相反,我們用更具策略性的方式應對。
在東盟多邊會議上,中國外長王毅拋出五個問題,把討論從“裁決內容”,引向“規則秩序”。
這五問,實際上是對仲裁案程序與合法性的系統質疑:
如果強制仲裁可以繞開當事國同意,區域外交談判還有意義嗎?
《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是否應該繼續得到遵守?
各國根據《公約》作出的排除聲明是否仍應受到尊重?
雙邊磋商機制是否應當繼續發揮作用?
仲裁程序是否破壞了地區和平解決爭端的努力?
這些問題的背后,折射出我們的立場邏輯——南海問題應回到以協商為基礎的地區機制上來解決,而不是被單方面法律程序“架空”。
還以“太平島”案例為例,指出仲裁裁決在事實認定上的爭議。太平島的法律地位問題,成為我們反駁裁決的重要依據。
這一輪回應,并非簡單反對或否定,而是以“機制建設”和“程序合法性”為抓手,把問題從"法律效力"引向"解決路徑"。
在這場仲裁案“復活”的過程中,東盟國家的集體態度格外關鍵。
雖然菲律賓立場明確,但東盟內部更多成員在會議中關注的,是“南海行為準則”談判的推進。該準則作為一項面向所有聲索國的區域規則建設機制,被視為實現南海海域局勢穩定的務實途徑。
目前該準則草案已完成三讀,目標是在2026年前達成最終協議。東盟多國支持通過這一機制管理爭議,而不是重回單方面裁決的路線。
這場對局沒有任何喊話,有的只是事實與法理,太平島的例子表現出了仲裁案的漏洞,也展現出地區形式的真實走向。
王毅外長用中國的立場、歷史和現實,就是提醒美菲不要拿一張廢紙嚇唬中國,那只不過是紙上空談,法理才是真正現實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