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 譚靜怡
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新聞頻道(ABC News)報道,法國政府正式宣布了一項“歷史性”協議,該協議旨在授予太平洋島國新喀里多尼亞更多的自治權。然而,這一決定并未滿足當地許多土著卡納克人追求獨立的愿望。經過為期10天的緊張談判,該協議提議在法蘭西共和國內設立“喀里多尼亞國家”,同時創立與法國國籍并行的“喀里多尼亞國籍”。
此項協議的出臺,源于法國計劃給予“非本土長期居民投票權”所引發持續數月的社會動蕩??{克人對此表示擔憂,認為該計劃將導致他們長期處于邊緣化地位,并終結其獨立的希望。根據新協議規定,未來的選民必須滿足在群島居住滿10年的條件才能獲得投票權。
在巴黎參與談判的卡納克政治家埃馬紐埃爾·蒂巴烏(Emmanuel Tjibaou)認為,該協議將幫助當地擺脫暴力循環。他承認雖然面臨“艱難”挑戰,但目標是為了實現民族團結。親法派政治家尼古拉·梅茨多夫(Nicolas Metzdorf)也對該協議表示贊賞,將喀里多尼亞國籍視為“真正的讓步”。
下次特別大會將確定后續的具體步驟,可能會賦予新喀里多尼亞在國際事務、安全和司法領域更多的主權。此外,該協議最終也可能允許更改該地區的名稱、旗幟和國歌。
然而,分析人士卡米·韋布·甘農(Cammi Webb-Gannon)指出,該協議可能會令部分土著群體感到失望,尤其是那些追求完全獨立與正義的年輕一代。她強調,協議依然賦予了長期居民投票權(這也是抗議的觸發因素),并在提升土著政治代表性方面仍有待努力。盡管如此,她認為這是“朝正確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顯示出法國正在傾聽。
協議還涉及重振新喀里多尼亞依賴鎳礦、負債累累的經濟,并減輕對法國本土的依賴。
法國議會將于今年晚些時候對該協議進行投票,隨后將于2026年在新喀里多尼亞舉行公投。自2018年以來,新喀里多尼亞已舉行過三次全民公決,但均被否決。最后一次于2021年舉行的公投遭到了支持獨立的團體抵制——他們當時正在悼念因新冠疫情而去世的人。
韋布·甘農指出,去年 5 月的暴力事件是 "群體感到絕望"的結果,因為此前的全民公投被認為沒有考慮到原住民的感受。這場沖突導致14人喪生,預估損失高達20億歐元,同時也使國內生產總值(GPD)下降了10%。
目前還 "不清楚 "這一協議在實際中會對平息支持獨立的緊張局勢產生什么影響,但卡納克政治家埃馬紐埃爾-吉巴烏(Emmanuel Tjibaou)是談判的核心人物,得到了當地人的大力支持。他繼承了其遇刺父親讓·馬里·蒂巴烏(Jean-Marie Tjibaou)的遺愿,致力于實現與法國的“相互依存”——即實現獨立,同時對法國或其他定居者保持友好態度。
法國自19世紀50年代起殖民太平洋群島,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該地區成為其海外領土。1957年,所有卡納克人均獲得了法國公民身份。
注:本文為亞太日報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