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烏楞村是吉木乃縣吉木乃鎮的邊境村,被稱為“中哈邊境第一村”。
近日,“邊關萬里行——自治區成立70周年大型全媒體采訪活動”采訪團隊走進該村。沿著村道前行,一個個紅色旅游景點映入眼簾:戍邊文化主題街區、中國廣場、愛國戍邊主題教室、“中哈邊境第一村”觀景臺、軍民護邊群雕……紅色戍邊文化的魅力,在這里盡覽無遺。
走進村委會大院,石榴籽服務站里,兩位村民正與接待人員交談,咨詢醫療報銷事宜。大廳左側,“時光郵局”的信箋、明信片漂亮醒目,墻上貼著游客們許下的各種心愿,其中一大半是祝福薩爾烏楞村越來越好的寄語;大廳右側,共享工具房里,50多件常用的水暖電維修工具整齊擺放在架子上,村民掃二維碼或在登記本上登記即可借出使用。
參觀村容村貌,游覽紅色戍邊文化景點,“考察”村委會大院,能深切感受到這個邊境小村創新、創造、創業的氣息,村里處處迸發著蓬勃向上的活力與生機。
“薩爾烏楞村2023年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薩爾烏楞村黨支部書記米盧瓦提·沙合提說,作為“中哈邊境第一村”,薩爾烏楞村的發展得到縣里和地區的支持。過去,薩爾烏楞村曾面臨基礎設施落后、村民收入單一的難題。近幾年,在吉木乃縣委和政府的幫助支持下,村“兩委”根據本村實際情況,深入了解群眾需求,制定了村集體經濟發展規劃,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整合村級“三資”進行流轉出租、入股企業參與分紅、實施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等一系列舉措,推動本村經濟發展邁上快車道。村集體收入從2022年的不足30萬元,增長到2024年的86.82萬元;農牧民人均收入從2022年的17580元,提高到2024年的27310元。
抓好農牧業是發展的基礎,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還需要新的增長極。
薩爾烏楞村擁有獨特的紅色戍邊文化。上世紀60年代至今,該村牧民馬合沙提·斯拉木一家“一條馬鞭子,兩代護邊情;百本巡邊記,本本報國心”的故事,一直在當地牧民中流傳。以此為基礎,薩爾烏楞村村“兩委”積極探索“黨建+戍邊文化+旅游”發展模式,以“農牧托底、就業增收、旅游致富、邊貿興業”為發展思路,著力打造邊境紅色游品牌,實現農牧、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互相促進,使之成為驅動薩爾烏楞村經濟發展的有力引擎。
“新的事業需要新一代的年輕人去干。在薩爾烏楞村,村‘兩委’班子成員平均年齡是29歲,正是風華正茂、干事創業的年紀。”米盧瓦提說,從農牧業的發展到紅色戍邊文化的打造,年輕的村干部們以創新的干勁、創造的激情、創業的熱情,事無巨細,一件事接著一件事干,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解決,一個項目接著一個項目落實,帶領鄉親們走出了一條“建美麗村、吃旅游飯”的致富路。
村里的紅色家訪點主人馬合沙提·斯拉木正在接待一批上海客人。“他們聽我講戍邊故事,品嘗哈薩克族美食,很感動也很高興。”馬合沙提說,“現在村里的旅游火了,了解戍邊故事的游客越來越多,我心里非常高興。”
薩爾烏楞村是年輕的,因為這里有新的產業、新的觀念、新的面貌。米盧瓦提是從薩爾烏楞村考出去的大學生,她說:“向新、向優、向強是我們的追求,希望薩爾烏楞村永遠都保持發展的活力與生機,而世代傳承的愛國守邊優良傳統永遠都不會變。”
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魏永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