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清晨,新疆福??h烏倫古湖國家濕地公園涼風習習,上千只成鳥帶著成群結隊的幼鳥在湖面游弋覓食,陳雨簫凝視著這生機勃勃的景象,眼中滿是欣慰。當天,她和團隊深入烏倫古湖濕地,開展“候鳥生命線”公益宣傳活動,現場有不少家長帶著孩子一起來學習鳥類相關知識。
隨著烏倫古湖國家濕地公園的明星物種白頭硬尾鴨又一年成功繁育,陳雨簫的干勁更足了?!笆刈o新疆的綠水青山就是最有意義的事。”陳雨簫說。
近日,自治區2025年“美麗新疆·生態環境保護”第一批典型案例推選宣傳結果發布,來自不同領域的4個環保典型案例入選,陳雨簫便是其中之一。
近年來,新疆持續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生態環境日益改善。同時,越來越多的民間力量投身其中,貢獻力量。
從白鳥湖啟程的環保路
40歲的陳雨簫是自治區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荒野新疆專項基金副秘書長,也是絲路自然教育平臺的發起人。
“是白頭硬尾鴨把我帶上了環保之路?!标愑旰嵳f。2015年的一天,她在一個集市上偶然看到一張畫著白頭硬尾鴨的明信片,當時就被這個有著白色腦袋、藍色嘴巴的鴨子吸引住了,這個全球瀕危物種藍喙白頰的樣子,從此進入她的視野。
經了解得知,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的白鳥湖是烏魯木齊市周邊的重要濕地,有150余種鳥類生活于此,其中最罕見的是世界瀕危鳥類——白頭硬尾鴨。
此后,陳雨簫便加入到公益組織“荒野新疆”,針對白頭硬尾鴨棲息地開展保護行動。2016年,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鳥類專家、自治區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和公益組織“荒野新疆”發起成立“荒野新疆·白鳥湖濕地保護”項目組,陳雨簫成為項目主任。
為了更好地保護鳥類,陳雨簫組建了“百鳥匯志愿者團隊”,以白鳥湖為重點區域,保護白頭硬尾鴨及其他野生鳥類,同時帶動白鳥湖周邊居民積極開展志愿巡護、反盜獵、環境污染舉報監督等活動。
陳雨簫帶領志愿者們自發沿白鳥湖修建起2.4公里長的隔離護欄,并在湖邊建起了簡易巡護站。
陳雨簫和她的團隊還拓展環保公益活動,從“撿拾新疆”系列活動,到共同發起凈山凈心戶外垃圾可持續管理項目,僅兩年多時間,為烏魯木齊市周邊的山野林間、河流湖泊等,清運5噸多垃圾。
陳雨簫說,她和團隊在白鳥湖清運垃圾時,每周末總會見到一位父親帶著七八歲的兒子,沿著湖邊默默撿拾垃圾,他們每次都拾滿兩大袋垃圾后才離開,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志愿者和社會各界的積極呼吁下,白鳥湖濕地被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授予中國唯一的中華白頭硬尾鴨保護地,白頭硬尾鴨成為烏魯木齊乃至新疆最具代表性的鳥類明星物種。
深耕自然教育沃土
看到經過科普宣傳教育后,越來越多公眾的意識和行為發生了轉變,陳雨簫開始思考怎樣將環保理念傳播得更廣。
“生物多樣性保護是當下的緊迫工作,教育則關乎著未來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明確方向后,2018年底,陳雨簫成為全職公益人,帶領團隊發起了包括新疆首個青少年環境教育項目在內的多個公益項目,至今已有上千場“自然課堂”走進學校、社區,宣傳新疆生物多樣性保護,舉辦各類公益性自然藝術展覽、低碳環保藝術節等。
2020年,陳雨簫發起了“絲路自然教育平臺”,關注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素質教育工作,以自然筆記為載體,通過公民科學活動推動全疆中小學校學生、教師共同關注家鄉生物多樣性、發現身邊的自然之美。自然筆記大賽至今已成功舉辦4年,收錄作品超千幅,培育中小學自然筆記指導教師過百人。
探路生態文化旅游
2021年起,陳雨簫將目光投向祖國西北的邊陲鄉鎮,在哈巴河縣開展歐亞水獺保護宣傳工作,一次次深入鄉村,引導當地牧民組建志愿巡護隊。在這一過程中,她的團隊與哈巴河縣薩爾布拉克鎮攜手探索可持續發展之路,發展生態文化旅游、培育鄉村帶頭人、開展青少年自然教育。
在這里,自然與傳統文化相融合,鄉村的生態之美吸引著八方游客,游客又促進了文化的傳承與當地的可持續發展,該鎮于2023年獲得“福特汽車環保獎——生態旅游路線獎”。
10年來,陳雨簫以環保志愿者的身份參與開展了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公眾環境教育、反盜獵等活動2600余次,志愿服務時長13100余小時。她曾獲得生態環境部2020年全國百名最美生態環保志愿者稱號、生態環境部2021年“十佳公眾參與案例”獎,獲評烏魯木齊生態環境宣傳大使等。
如今,陳雨簫正計劃將環保行動向鄉村延伸,喚醒更多人成為生態守護的“同路人”。她說,希望有更多人看見新疆荒野之美,一起守護美麗新疆。
記者手記
生態畫卷 你我共繪
在新疆這片壯麗廣袤的土地上,探尋那些默默守護生態的無名英雄時,自治區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荒野新疆專項基金副秘書長陳雨簫的故事讓我深受觸動。烏魯木齊市白鳥湖濕地清幽澄澈的水域中,白頭硬尾鴨靈動的身影在蘆葦叢中穿梭,這便是陳雨簫傾注10年青春與熱血堅守的答案。
陳雨簫的堅守,既是源于與那張明信片的意外邂逅,更是內心深處對自然純粹的熱愛與敬畏。
從白鳥湖濕地的初次行動到全職投身公益活動,陳雨簫的每一步都充滿挑戰。在采訪中,她講述著自己與團隊克服種種困難,將環保理念送入校園、社區的故事。那一刻,記者意識到,環保之路絕非坦途,但正是無數像陳雨簫這樣的人,以執著的信念和無畏的勇氣,跨越重重阻礙,才讓希望的火種在更多人心中燃起。
政府主導的生態保護工程固然關鍵,但民間力量的參與,為新疆大地注入了更多活力與創意。民間組織和志愿者們以靈活多樣的方式,深入社區、鄉村,將環保理念融入人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讓生態保護成為一種自覺行動。
真正的環保是將人類視作自然的一部分,只有理解并尊重自然的內在價值,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白鳥湖的鳥類保護到學校、社區的自然教育,再到哈巴河縣的生態旅游探索,這一理念貫穿于陳雨簫的所有行動中。
陳雨簫的故事只是一個縮影,在新疆這片土地上,還有許多像她這樣的守護者,他們用行動詮釋著對生態文明的追求。相信在這些守護者的引領下,新疆的生態畫卷將更加絢麗多彩,人與自然將在這片土地上書寫出更多和諧共生的美好篇章。(張冬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