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預熱近半年的樂道L90終于揭開最后的面紗。
在蔚來的“福地”合肥,李斌站在發布會舞臺上,用足足180分鐘、近百頁PPT,講透一款起售價19.39萬元(BaaS方案)的純電大三排SUV。他講空間、講補能、講智能化,語氣平和卻節奏緊湊,像是一堂為中國家庭用戶量身定制的“能源認知課”。
當最后一頁PPT翻過,整車購買27.99萬元的價格讓社交媒體迅速炸鍋。“斌神”這個稱號,被一波接一波地刷上熱搜,不管是力挺蔚來的老用戶,還是仍心存疑慮的吃瓜群眾,都在評論區感慨一句:“蔚來這次真的拼了。”
L90爆了嗎?從目前銷量來看,爆了。盡管蔚來沒有公布訂單數據,但從當前輿論的熱度來看,L90無疑是蔚來近年來少有的“全網起哄式”產品。而翻看L90的另外一面,它和以往的爆款又不一樣:它不是靠配置堆砌吸引眼球,也不是靠情緒敘事打動人心,而是精準擊中了一個長期被忽視的市場邏輯漏洞——為什么家庭大三排SUV幾乎全是插混、增程在唱戲,而純電始終上不去牌桌?
問題的根源,并不在“產品力”,而在“認知力”。
對家庭用戶來說,阻礙他們選擇純電的,從來不是屏幕不夠大、馬達不夠快,而是那些最務實、最本能的疑慮:假期出遠門怎么辦?高速服務區排隊充電怎么辦?三排SUV本來就耗電多,誰來保證不掉鏈子?
這類焦慮,理想、問界、騰勢(參數丨圖片)們沒有解決,而是用增程/插混技術繞過去。
L90,是第一個選擇正面回應這些焦慮的純電選手。
所以在“斌神”的背后,是一場關于“純電是否值得信任”的終極辯論。它不是通過教育用戶“學會接受”來突破,而是蔚來用十年補能體系建設,直接替用戶解決了“出行靠運氣”的老問題。
蔚來很清楚的認識到,如果補能焦慮不破,純電三排無從談爆款。
所以就在L90預售前一天,蔚來完成了全國第1000座高速換電站布局,宣告“9縱11橫16大城市群”的換電高速網絡成型,全面打通長途補能閉環。發布會現場,完成千站首換的第一輛車,正是L90。
從這一刻起,才輪得到產品力登場。
問題來了:斌神歸位之后,誰會因L90徹夜難眠?如果蔚來真的做成了這臺讓家庭用戶敢開去遠方的純電大車,整個插混陣營,還能靠什么繼續維持自己的安全感?
插混/增程的天花板,是純電時代的地板
過去幾年,大三排6座/7座SUV銷量表現最好的幾款新能源車型,無一例外都是插混或增程車型。原因很簡單:用戶要大空間,又怕純電“不靠譜”,于是選擇了“油電皆可”的折中方案。
為什么?因為這是一個典型的“場景妥協型”市場。
選擇大三排SUV的家庭用戶要什么?要空間、要穩定、要隨時可用的出行能力。他們的決策,往往圍繞“全家出行”“節假日自駕”“長途返鄉”等高頻、復雜、非日常的使用場景。
說白了,對這類用戶而言,唯一的核心訴求是:別掉鏈子。
想象一下,一家人難得出門旅行,卻被攔在服務區,等你排隊充電半小時。這不僅考驗續航能力,更是對家庭和諧的極限挑戰。孩子哭、大人煩,氣氛一下就變了味。
正因如此,在過去幾年,純電車型很難讓這類用戶安心。尤其在“三排滿員+空調全開+重載出行”的真實工況下,“續航打折”、“補能緩慢”、“充電排隊”都成了放大焦慮的導火索。于是,他們退而求其次,轉向插混與增程,尋找一個“心理上更穩”的方案。
這種選擇,不是用戶不懂電動車,而是他們從未在現實中被保障過。插混/增程成為主流,并不是技術的勝利,而是信任的真空下,一種無奈的妥協。
而L90真正要破的,不是某個產品參數的短板,而是這個“純電不穩”的集體認知。
這是L90面臨的挑戰,也是它的最大機會。
如何破解?蔚來給出的答案是:以中國最強補能體系,建立真正的純電信心。
就在L90預售前一天,蔚來宣布全國第1000座高速公路換電站上線,正式完成“9縱11橫16大城市群”主干網絡的鋪設,覆蓋全國550個城市。這背后是一整套系統能力:支撐85kWh電池包的600+km CLTC續航,配合每座2分24秒的極速換電,構成了目前中國唯一能與加油站效率正面對抗的純電補能方案。
發布會上,李斌還特別提到:在甘肅茫崖市附近,蔚來把原本2根的充電樁擴建到8根,光電纜就拉了60公里。這是“用力”的基礎建設,也是L90敢于進入三排純電市場的底氣。
在換電體系面前,油箱也開始顯得不耐煩。
所以,我們正在看到幾個趨勢交匯:
·插混大三排開始陷入“既不純電、也不燃油”的結構尷尬:能跑遠,卻不夠省;能充電,卻不夠快;
·國家政策從“補樁”轉向“提速”:城市快充密度、高速補能效率成為核心指標;
·用戶認知也在遷移:從“我能不能補電”,變成“哪種方式對我最方便”——在這個過程中,換電正在從“新奇”變成“保險”。
產品的誠意固然重要,但是我們更需要看到背后的市場機會點。
L90不僅靠一個產品爆點破圈,而是以產品與基礎設施的聯動,徹底彌補了用戶的顧慮防線。
當這些痛點被正面破解,用戶自然不再需要妥協。插混/增程所構筑的護城河,也就開始出現了缺口。
L90不是補位,而是逼位
在昨天的發布會現場,李斌幾乎“解鎖”了L90的每一個空間細節:一會兒像變魔術一樣從車里不斷掏出各式行李箱,一會兒又變身奶爸,從前備箱利落地抽出嬰兒車。臺下觀眾的驚訝和哄笑聲此起彼伏,這一刻的L90,不再是一個抽象的“參數大車”,而是一個實打實“裝得下生活細節”的場景工具。
換句話來說,用戶看到的不是李斌拿出行李箱,而是家用車從“怎么放得下”變成了“怎么這么能裝”。
而這一切的演示背后,樂道無非想告速大家一個關鍵詞——空間魔法。
L90不是簡單“比誰更大”,而是在同樣體量下,創造出更多“有用”的空間,這才是它最具殺傷力的技術突破點。包括240L的前備箱在內,它讓“儲物”不再是三排SUV的妥協項,而變成了優先解題的起點。
如果說L60是樂道的“練兵之作”,L90顯然就是蔚來的一記重拳。它不是補位,更不是試水,而是直插主流市場的“逼位”者。它的登場,讓那些靠插混/增程坐穩中高端三排市場的老玩家們,不得不重新評估自己的安全邊際到底還剩幾成。
看參數,L90在空間上直指高階市場:
·5145mm的車長、3110mm軸距,已經逼近理想L9、問界M9等傳統“50萬級旗艦”的車身尺度;
·三排有效空間做到了1062mm、1076mm和962mm,腿部留白達92mm,在滿載狀態下依然不壓迫;
·前排像L60,后排像影院,中排有零重力座椅、小桌板、獨立空調、吸頂屏,三排還有電動調節角度、杯架和充電口,真正做到“座座是主位”;
·更不用說,240L的前備艙,完全改變了儲物邏輯:兩個登機箱+一個兒童箱輕松收入艙內,讓后備箱終于不再承擔全家行李的唯一希望。
這種空間表現,并不是簡單地“把車做大”,而是整車工程邏輯的革新成果。用李斌的話來講,空間不是堆出來的,是一毫米一毫米省出來的。
L90能在不增加車長的前提下騰出這么多“有效空間”,背后是一整套體系優化帶來的結果:前驅電機采用高功率碳化硅電驅+低位緊湊化布局,空調模塊偏置設計釋放90L空間,自研的49合1熱管理模塊又省出50L……每一個結構上的微創新,疊加出的不是某個零件的尺寸優勢,而是整個空間哲學的重構。
這才是真正的“大空間”,是通過技術“省”出來的空間,而不是通過“堆”出來的車長。你會發現,這種空間并不臃腫,而是高效;并不“看起來大”,而是“用起來全”。L90的6人10箱,從來不是宣傳術語,而是結構工程打穿體驗的結果。
當騰勢N9三排空間被詬病臨時湊合,問界M7第三排一度成社交熱梗……在這些產品還在‘加配置’解決問題時,L90用的是“重新分配空間結構”的方式,繞過了路徑依賴。
不過真正讓友商坐立不安的,不只是空間對家庭用戶的吸引,還有定價。
BaaS方案下19.39萬元的起售價,直接拉平了緊湊型插混SUV的價格帶。這意味著,一臺軸距3.1米、三排真能坐人、四驅零百4.7秒、補能隨叫隨換的中大型SUV,在心理上已經脫離“高端玄學”的范疇,進入到了“實用比價”的競爭區間。
這是逼位,而不是補位。
對標一下市面上幾款插混三排SUV,理想L8、騰勢N9、問界M9……它們的溢價邏輯是什么?無非就是:“我有空間,我有舒適,我有智能電混技術。”但L90正在用更極致的電動化集成,把這些“賣點”變成純電的“底線配置”。
這就意味著——插混要防的,不再是“被替代”,而是“被迫降價”。技術壁壘還在,但定價話語權在丟失。
當一個消費者真正敢買純電大車、并確信不會掉鏈子時,他為什么還要花更多的錢買一個妥協過的中間態?尤其當純電已經不再是“試驗品”,而變成一整套配套完備的體系方案時,插混的“中間態安全感”,就顯得既貴、又多余。
這才是L90最大的“殺傷力”:它不是比誰做得更像旗艦,而是通過底層能力壓縮了“旗艦”的定義邊界。
L90的空間,不是做大一輛車,而是做小了一套冗余。
現在的問題不是L90是不是爆款,而是——那些還在靠“空間+增程/插混”維持產品結構和溢價體系的品牌,是不是該開始重新建構“中大型”的價值基準了?
這不是爆款,這是蔚來定生死的排頭兵
文章寫到這,該上價值了。
在活動開始前,蔚來、樂道的公關同事一直說,L90是我們的關鍵產品,懇請大家多提意見。無論從前期的預熱,還是昨晚的技術產品全盤托出,L90背后是蔚來“動了真格”的集團資源調動,有著戰略級意志注入。
先看節奏。
從4月上海車展的首次亮相到7月10日的預售發布,L90用了整整3個月完成了“預熱—鋪量—出擊”的三級火力準備。它不是那種“突擊式”上市的試水車,而是有節奏、有內容、有部署的戰略級產品。靜態體驗、核心媒體試駕、區域預展一個不落;540臺展車提前部署至400家門店、覆蓋141座城市,確保用戶第一時間“看得到、坐得進、摸得著”;輿論鋪排上更是火力全開——從官號自播到媒體深評,從汽車論壇到抖音視頻,甚至連競品車型的評論區里都能看到“這還不如L90”的彈幕。
這不是一般車型的傳播軌跡,這是一次集團層面的資源會戰。它所承載的,是一場賭上品牌未來的結構性戰役。
為什么賭這么大?因為L90不僅是一臺新車,它是一整個“盈利時代”能不能打開的第一塊磚。
L90是一份蔚來交出的KPI答卷。
蔚來曾明確提出:2024年第四季度必須實現單季度盈利。而要達成這一目標,蔚來需要同時在兩條戰線上打贏硬仗:
第一戰,是降本增效。
從去年底開始,蔚來就在進行一場全面的“成本重構”——人力優化、平臺集約、渠道合并,全都圍繞“效率最大化”展開。樂道品牌的建立,本質上就是蔚來自我“復用”的試驗場:用主品牌成熟的平臺技術,用既有供應鏈和渠道能力,打造一款中端價格帶的產品,攤薄成本、提升規模效益。
第二戰,是銷量爆發。
根據李斌在年初制定的目標,蔚來三品牌在第四季度要實現月銷5萬輛,而其中樂道品牌要扛起至少一半的銷量壓力。回看當前產品線,L60雖已起量,但不足以爆量;螢火蟲雖新,但主要定位小型車、節奏仍慢。真正被全體系寄予厚望的,是唯一一款產品力與利潤模型都能雙支撐的中大型產品——L90。
這就是L90的定位:銷量杠桿、利潤支點、品牌承壓閥。
L90的出現,不只是一次產品突圍,更是一場用戶心智的深度重塑。
它不是靠疊配置贏來掌聲,而是用十年補能體系構建起的底氣,以結構級優化帶來的大空間作為突破口,再通過一整套家庭出行場景的還原,把原本屬于插混/增程的“信任紅利”拿回到蔚來手中。
說到底,它真正擊穿的不是那款競品,而是用戶那種對“純電長途”始終不敢松手的心理防線。
它讓很多消費者看到,原來純電大三排不必是未來的試驗品,也可以是今天的首選項。
2025下半年,隨著補能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插混與純電大三排的關鍵分水嶺即將到來。L90的出現,很有可能會把市場的“平衡點”提前。
當然,L90也讓樂道完成了對自我品牌定位的關鍵“校準”。
它不再是“蔚來的平替”,也不是“低配版NIO”,而是一個正面回應中國家庭主流需求的獨立價值載體,回到了曾經一開始的品牌定位之上。
不是所有人都關心旗艦科技,但所有家庭都在尋找“穩、省、好用、無焦慮”的長期選項。L90正是站在這一問題上,交出了一份令人感到還不錯的答卷。
而那些還在用“純電不適合家庭”“大三排只能插混”這種老舊邏輯支撐產品策略的品牌們,或許真的該在L90之后需要重新思考:
當消費者開始相信純電可以無妥協,那你手里還剩下什么籌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