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快遞公司在微信小程序中推出“收件偏好”設置,允許用戶將包裹收件點設為消火栓。表面上,這一舉措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取件服務,實則是對法律的無視、對生命的輕慢。
消火栓是火災現場的“生命線”,而非快遞的 “臨時貨架”。《消防法》早已明確劃定紅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圈占、遮擋消火栓。這一規定背后,是無數火災教訓凝結的安全鐵律。當易燃的紙箱、塑料包裹塞滿消火栓箱,不僅遮擋了緊急情況下的快速取用,更讓本應滅火的設施變成潛在火源。火災發生時,被快遞堵塞的每一秒延誤,都可能讓小火釀成大災,讓逃生窗口徹底關閉。
更令人警惕的是,快遞公司的 “安全盲區” 不止消火栓。電表箱、弱電井、配電室等布滿線路的危險區域,也被納入代收選項。這些地方本應嚴禁堆放雜物,卻被易燃快遞包裹侵占,無異于在居民樓里埋下 “定時炸彈”。快遞公司為降低配送成本圖省事,卻將整個小區的安全當作賭注,這種 “便利” 的代價何其沉重。
“消火栓不是私人快遞柜”,居民的擔憂直指要害。快遞服務的初心是便民,但若以犧牲公共安全為代價,便是舍本逐末。企業追求效率無可厚非,但法律底線與安全紅線不容觸碰。將消防設施列為代收點,究竟是企業管理的嚴重失職,還是對法規的公然漠視?
監管部門不能袖手旁觀。對于這種涉嫌違法的行為,必須依法嚴懲、責令整改。快遞行業的 “最后一公里”,絕不能成為安全失守的一公里。企業更該清醒:任何服務創新都不能突破安全底線,當消防栓 “拒收” 快遞時,拒絕的不僅是違規包裹,更是對生命安全的守護承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