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佛山市順德區通報一起境外輸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熱本地疫情。
通報內容顯示,經主動病例搜索和檢測,截至7月15日,全區累計報告確診病例478例,主要集中在樂從鎮、北滘鎮、陳村鎮,均為輕癥病例。
什么是基孔肯雅熱?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經伊蚊傳播,以發熱、皮疹及關節疼痛為主要特征的急性傳染病。
此病毒為單股正鏈RNA病毒,有包膜,不耐酸、不耐熱,56℃30分鐘即可滅活,70%乙醇、 1%次氯酸鈉、脂溶劑、過氧乙酸等消毒劑及紫外照射均可輕而易舉將其殺滅。
人和非人靈長類動物是CHIKV的主要宿主。急性期患者、隱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
主要通過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俗稱花蚊子)叮咬傳播。也有極少的國內外報道通過母嬰傳播和護士因職業暴露感染。
該病好發于夏秋季(即每年5-10月),人群對CHIKV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表現為顯性感染或隱性感染。
目前基孔肯雅熱尚無疫苗,患病后主要是對癥支持治療,想要同它做持續性斗爭,做好防蚊工作是切斷傳播途徑最有效的方法。
基孔肯雅熱臨床表現
本病潛伏期通常為3-7天,發病后的7天內具有傳染性,除了以上典型癥狀,還伴有頭痛、惡心、嘔吐、納差、腹痛等消化道癥狀,畏光、結膜充血或出血癥狀。少數患者出現嚴重并發癥如:出血、腦炎、脊髓炎而死亡。患者急性癥狀持續5-7天,大多數可在1個星期完全恢復。
本病臨床表現和登革熱類似,但基孔肯雅熱的關節癥狀更明顯且持續時間長,資料顯示63%的患者關節疼痛癥狀持續1年,12%的患者持續3-5年。
來源:《實用內科學(第15版)(上)》
除登革熱外,本病還需與奧尼永尼永(O’nyong-nyong)病毒、馬亞羅(Mayaro)病毒等所致的甲病毒感染,細小病毒B19引起的傳染性紅斑以及流感、麻疹、風疹、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風濕熱、細菌性關節炎等疾病相鑒別。
基孔肯雅熱流行地區
基孔肯雅熱首次于1952年在非洲坦桑尼亞南部被發現,隨后在世界多地流行。
主要分布在非洲、南亞、東南亞地區。亞洲的印度、斯里蘭卡、緬甸、越南、泰國、老撾、菲律賓、馬來西亞等。
在我國早在20世紀80年代的云南地區就分離出CHIKV毒株,1991年從海南省的人和部分動物體內檢測到CHIKV抗體,1986-2007間年陸續從云南西雙版納、臨滄、景洪等地分離到CHIKV毒株,2008年廣東和浙江等地也陸續有輸入性CHIK病例,2010年廣東東莞、2019年云南瑞麗均有過本土疫情暴發流行。
在蚊蟲季節,出現癥狀前12天內有基孔肯雅熱流行的國家或地區旅居史的患者就需要注意,就診時一定記得跟醫生提及旅居史。
預防控制措施
目前尚沒有基孔肯雅熱疫苗。控制伊蚊媒介密度、做好防蚊滅蚊工作是預防控制基孔肯雅熱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措施。
1.加強衛生宣教,普及預防知識。
(1)指導群眾防蚊滅蚊。
基孔肯雅熱由伊蚊(俗稱花斑蚊或花蚊子)叮咬傳播;伊蚊在水缸、水盆等積水容器中繁殖;清除積水、翻盆倒罐,清除蚊蟲孳生地可以預防基孔肯雅熱流行;在發生疫情的地區要穿長袖衣,可涂蚊蟲驅避劑防止蚊蟲叮咬。
(2)提示旅游者預防境外感染。
各地衛生機構協助旅游部門做好前往基孔肯雅熱流行區的旅游者及導游的宣傳教育,尤其是前往東南亞、南亞和非洲流行區的旅游者,提高防范意識,防止在境外感染基孔肯雅熱。告知游客一旦出現可疑癥狀,應主動就診并將旅游史告知醫生。
2.強化醫務人員培訓,提高疾病識別能力。
開展醫務人員診療知識培訓,提高疾病診斷與識別能力。重點地區應在每年流行季節前開展一次基層醫務人員基孔肯雅熱相關知識的強化培訓,增強對基孔肯雅熱的認識,及時發現和報告疑似基孔肯雅熱病例。
3. 加強媒介伊蚊密度監測,落實滅蚊措施。
疾控部門應開展以社區為基礎的蚊媒密度監測或調查,包括伊蚊種類、密度、季節消長等;發現蚊媒密度偏高時,及時提請相關單位開展清除蚊蟲孳生地及預防性滅蚊工作。
撰文 | 梅斯醫學
編輯 | 木白
版權說明:梅斯醫學(MedSci)是國內領先的醫學科研與學術服務平臺,致力于醫療質量的改進,為臨床實踐提供智慧、精準的決策支持,讓醫生與患者受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