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汽奧迪銷售公司高管李鳳剛的視頻言論在汽車行業激起千層浪。他直言消費級芯片與車規級芯片存在本質鴻溝,強調“汽車不是快消品,奧迪絕不會拿用戶練手”。這番被業內廣泛認為在技術層面毫無爭議的“大實話”,恰逢汽車智能化轉型的關鍵節點,意外點燃了關于核心零部件安全標準的深度論戰。
李鳳剛的核心觀點在于,兩類芯片在技術要求上有著顯著的不同。他明確指出,真正的車規級芯片必須通過AEC-Q、ISO 26262及IATF 16949等嚴苛國際認證體系。這絕非紙上談兵,而是由汽車產品固有特性決定的硬性技術門檻。
工作環境的不同是這兩類芯片差異最明顯的地方,消費電子產品通常置身于恒溫干燥的室內環境,而汽車則必須經受嚴酷考驗,從零下幾十度的極寒到地表六七十度的炙烤,從暴雨傾盆到沙塵侵襲,持續震動與顛簸更是常態。加之汽車復雜多變的電磁環境與持續振動,對芯片可靠性與電磁兼容性的要求遠超消費電子標準。
此外,消費級芯片設計壽命通常適配3至5年的更新周期,而汽車作為大宗耐用消費品,生命周期往往跨越10到15年甚至更長。一輛車即使機械結構完好,若座艙芯片提前失效,對用戶意味著巨大困擾與潛在安全風險。
最大的爭議點主要還是在安全方面,像手機、平板電腦等消費電子產品,如果出現故障,后果最多也只是對使用造成不便,但對于高速行駛的汽車來說,假如智能座艙芯片失靈,很有可能影響到行車安全。根據相關數據對比顯示,消費級芯片允許的缺陷率高達500PPM,而車規級芯片則嚴苛控制在1PPM以下。正因如此,李鳳剛重申,在奧迪的造車理念中,安全是不可妥協的基石,絕不采用未經驗證的技術進行用戶測試。
奧迪高管的言論之所以引發廣泛關注,與近期小米YU7疑似采用消費級芯片或許有一定的關聯。小米YU7并未采用行業主流的高通8155或8295車規級座艙芯片,轉而搭載了常見于旗艦手機和平板的高通驍龍8 Gen 3芯片。這顆4nm工藝芯片性能強大,但其消費級原始定位,卻引發了對其能否承受汽車嚴苛環境的質疑。有網友甚至將小米同期推出的車規級紙巾盒與之關聯,形成頗具調侃意味的對比。
面對行業疑問,小米官方展示了不同立場,聲稱小米YU7車機核心主板已通過AEC-Q104車規測試,且測試標準遠超行業要求,覆蓋超過17種嚴苛環境,歷經280余項測試場景,強度達到常規標準兩倍以上,并給出10年不出問題的承諾。至于小米的承諾能否兌現,還得看用戶后續實際使用的反饋。
這場圍繞芯片的技術爭論,本質是汽車智能化浪潮中不同路線的碰撞。一方是以奧迪為代表的傳統豪華品牌,堅守以功能安全為核心、經過歷史驗證的車規級標準;另一方則是以小米等新勢力為代表,試圖憑借消費電子領域的先進制程與算力優勢,通過強化測試重新定義車用芯片的安全邊界。
技術路線選擇從來不是非此即彼,在智能汽車高速發展的當下,如何在確保本質安全的前提下,合理融合消費電子領域的先進成果,是所有參與者面臨的共同課題。這場芯片之爭,如同此前增程式技術被貼上落后標簽引發的討論,其結論難以迅速塵埃落定。最終答案,仍需市場的長期檢驗與用戶信任的逐步建立。
汽車網評:造車新勢力車企帶著“重新定義”的銳氣,試圖突破傳統安全框架的約束。另一邊,奧迪這樣的老牌車企則依靠深厚的技術積淀,牢牢守護著功能安全的底線。這場圍繞芯片的爭論,表面是技術路線的選擇,其核心卻直指汽車行業在智能化浪潮中最根本的議題。在追求創新與速度的同時,我們是否真正將用戶的生命安全置于至高無上的位置。而爭論的最終答案,不會停留在紙面參數或宣傳口號上,它必將通過每一輛車的長期可靠表現和用戶日積月累的信任來書寫。這份關于安全的答卷,其分量遠超任何性能指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