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國家醫保局成立以來,我國醫療保障事業發展迅速,不僅在保障人民群眾基本醫療需求上成效突出,更是在賦能醫療事業和醫藥產業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為健康中國建設注入了強大經濟動力。近日,國家醫保局發布,剖析全國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醫保在推動醫療事業進步和醫藥產業發展方面的貢獻。
一、醫保基金堅實支撐,推動醫療事業穩步前行
醫保基金作為醫療保障體系的核心資金來源,為醫療事業的穩健發展提供了堅實后盾。2018年至2024年,醫保基金累計支出達16.48萬億元,年均增速達11%。如此大規模且穩定增長的資金投入,全方位地支持了醫療服務的各個環節。
在日常運營中,醫保基金作為醫療機構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其及時性、足額性直接關系到醫療機構的現金流穩定性、服務質量提升和可持續發展。2024年,基本醫保基金支出29764億元,同比增長5.5%。2024年上半年,全部完成2023年度與定點醫療機構的資金清算,還清欠了2023年以前拖欠醫療機構款項48.7億元,實現了對定點醫療機構的及時足額支付。這一舉措緩解了醫療機構的資金壓力,確保其能夠正常運轉,持續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醫療機構在醫保基金的有力支持下,有資金更新醫療設備、改善就醫環境,提升整體醫療服務水平,讓居民能夠就近享受到優質的醫療資源。
醫保基金預付制度也是一大創新舉措。國家醫保局與財政部聯合印發的《關于做好醫保基金預付工作的通知》(醫保辦函〔2024〕101號),在國家層面統一和完善醫保基金預付制度,將“預付金”轉變為對落實政策較好醫療機構的“賦能金”。通過這種方式,鼓勵地方醫保部門向符合規定條件的醫療機構預付部分醫保基金,并適當向政策執行好的機構傾斜。這不僅緩解了醫療機構的資金運行壓力,還激勵了醫療機構積極提升自身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以爭取更多的醫保支持。一些大型醫院利用預付金,加大了對重點學科建設的投入,吸引了更多優秀醫療人才,開展了更多前沿的醫療技術研究和應用,推動了我國醫療技術水平向更高層次邁進。
二、醫保改革深度賦能,助力醫療機構提質增效
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是醫保賦能醫療機構的關鍵舉措。截至2024年底,基本實現按病種付費統籌地區、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全覆蓋,按病種付費出院人次占比超過90%,按病種付費的基金占全部符合條件住院醫保基金支出比例達到80%左右。九成以上的統籌地區建立了特例單議、談判協商機制,所有統籌地區建立了醫保數據工作組。
這種支付方式的轉變,促使醫療機構優化收入結構、規范診療行為。在按病種付費模式下,醫療機構為了控制成本、提高效益,加強了內部管理,優化了診療流程,避免不必要的醫療浪費。醫院更加注重合理用藥、合理檢查,提高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為了在醫保支付范圍內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醫療機構積極開展臨床路徑管理,規范疾病診療過程,提高醫療質量的穩定性和可控性。眾多醫院通過實施臨床路徑,縮短了患者的平均住院日,降低了次均醫療費用,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
醫療服務價格改革也是醫保賦能醫療機構的重要方面。2024年,新增內蒙古、浙江、四川三個醫療服務價格改革試點省份。31個省份均開展調價評估工作。目前,已經發布30批立項指南,其中輔助生殖類全部落地,并納入醫保報銷。通過合理調整醫療服務價格,更好地體現了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為醫療機構提供了合理的收入補償。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趨勢,2024年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特別增設了安寧療護、免陪護照護等新型服務價格項目;同時創新設立航空醫療轉運價格體系,既保障急危重癥患者的緊急救治需求,又助力低空經濟產業發展。在促進醫療技術創新方面,率先設立人工智能輔助診療、醫學3D打印建模、腦機接口植入術等價格項目,為創新醫療技術的臨床應用和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醫保談判激活創新,引領醫藥產業升級發展
建立以新藥為主體的醫保準入和談判續約機制,是醫保推動醫藥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在過去,創新藥從上市到進入醫保目錄往往需要漫長的時間,這使得許多患者難以在第一時間用上最新的治療藥物,同時也限制了醫藥企業的創新積極性。但自2018年以來,情況發生了改變。
創新藥從上市到納入醫保的時間大大縮短,這得益于醫保動態調整機制的建立。自2018年起,國家醫保局連續7年開展醫保藥品目錄動態調整,累計835種藥品新增進入目錄范圍,其中2024年新納入藥品91種。這一機制讓更多臨床必需、療效顯著的創新藥能夠快速進入醫保目錄,惠及廣大患者。例如,一些治療罕見病的創新藥,在納入醫保目錄后,患者的用藥負擔大幅減輕,同時也為相關醫藥企業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激勵他們持續投入研發。僅2025年上半年中國創新藥對外授權交易總金額就接近500億美元。
醫保談判新增藥品在協議期內的銷售額和醫保基金支出數據也充分說明了這一機制的成效。2018年至2024年,醫保談判新增藥品協議期內銷售額超過5400億元,其中醫保基金支出超過3700億元。這不僅體現了醫保對創新藥的支持力度,也反映出創新藥在市場上的巨大潛力。通過醫保談判,藥品價格得到合理調控,既保障了患者的用藥可及性,又為醫藥企業提供了合理的利潤空間,促使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形成了良性循環。越來越多的醫藥企業開始重視創新研發,加大在創新藥領域的投入,我國的醫藥創新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
四、藥品耗材帶量采購,促進醫藥產業健康發展
制度化常態化開展藥品耗材集中采購,是醫保賦能醫藥產業的又一重要舉措。通過集中帶量采購,以量換價,降低了藥品和耗材的價格,提高了患者用藥可及性,同時也規范了市場秩序,促進了醫藥產業的良性發展。
截至2024年,已累計開展10批國家組織藥品集采,共納入435種藥品,累計開展5批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集采,覆蓋心內科、骨科、眼科等領域7大類高值醫用耗材。每一批次的集采都取得了諸多成效,特別是減輕了患者的用藥負擔。在高值醫用耗材方面,如第五批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集采,納入外周血管支架、人工耳蝸2個品種,同樣使得這些原本價格高昂的耗材價格下降,提高了患者的可及性。如單側人工耳蝸20萬變為雙側人工耳蝸10萬元,醫保報銷政策進一步減輕經濟壓力,為眾多聽障患者帶來了福音。
集采不僅降低了價格,還推動了醫藥產業的結構優化。對于仿制藥企業而言,集中帶量采購促使其從過去依賴“帶金銷售”的發展模式逐步轉變為“以量取勝”的價值取向。一些企業通過技術改造,提升了藥品的質量一致性,不僅在國內市場贏得了更多機會,還開始拓展海外市場,提升了我國醫藥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如齊魯制藥28款集采中選藥品暢銷全球33個國家和地區,其吉非替尼片、奧沙利鉑注射液、注射用頭孢曲松鈉等集采中選藥品在美國市場份額排名前列。
同時,集采也為創新藥和創新醫療器械的發展騰出了數千億元市場空間。隨著仿制藥價格回歸合理水平,醫藥企業有更多資源和動力投入到創新研發中,推動我國醫藥產業向創新驅動型轉變。一些專注于創新藥研發的企業,在集采政策的引導下,獲得了更多的研發資金和市場關注,加速了創新藥的研發進程,為我國醫藥產業的長遠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當談判藥讓PD-1抑制劑走進縣域醫院,當集采推動人工耳蝸價格降至萬元級,中國醫保已從被動的費用支付者逐步轉型為主動的產業生態構建者。通過醫保基金的大力投入、談判機制的建立、集采政策的優化、支付體系的重塑、價格改革的試點,我國醫療事業和醫藥產業在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發展。展望未來,隨著醫保制度的不斷完善和改革的持續深化,醫保將繼續為醫療事業的進步和醫藥產業的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可及的醫療服務和醫藥產品,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目標早日實現。
作者 | 蔣昌松 首都醫科大學國家醫療保障研究院院長助理兼價格招采室主任
來源 | 中國醫療保險
編輯 | 符媚茹 陳嘉蕾
熱點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