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成都博物館的“大備盛德——青銅時代的曾國與鄂國”你們看了嗎?小都聽去了的朋友說,那叫一個震撼,一眼望去,全是國家一級文物。
因為前段時間才逛了“文明史詩”,本來沒打算迎著暑期去和外地游客擠,結果,一打開某書全是關于青銅展的安利:“隨州博物館被‘搬空’了”“被老祖宗的審美震驚了”“好多小朋友趴在玻璃上描青銅紋”……
最絕的是,有人曬出了鄂侯四器,那五彩斑斕的藍綠銹色,真的是我沒看過的青銅限定皮膚,還有人說連“教科書級別曾侯乙編鐘的‘爺爺輩’都來了”。
看了各位網友拍的精細圖,更是腎上腺素“飆升”,哪里還坐得住。去的路上,想著時間有限,小都也是一直糾結,到底是側重看青銅的顏色,還是單件文物的故事性呢。
萬萬沒想到的是,好不容易順著人潮“擠”進展廳,卻直接傻眼了,本以為是大看特看的文物見面會,結果變成超級大型識字現場。
來,各位朋友,咱先不論形制與用途,一口氣念正確不打teng,算我輸——
行行行,你的實力我知道了,不認識也別猜了,戳圖解答。
yǒu
神面紋卣
西周早期 湖北隨州羊子山4號墓出土
隨州市博物館藏
國家一級文物
圖中這件青銅器是本次展覽最受歡迎的明星文物之一,它是鼎鼎有名的“鄂侯四器”之一。卣,乍一看之下,很容易念成鹵,但這種禮器可不是用來裝鹵味的,而是用來盛酒的。
卣盛的酒還不一般,《詩經·大雅》有曰:“厘爾圭瓚,秬鬯一卣。”所謂秬鬯,是西周的國酒,以黑黍和郁金釀造而成,常用來祭祀降神及賞賜有功的人,可見其珍貴性。
卣的造型也很特別,有圓形、橢圓形、方形,甚至是獸形,最為典型的特征還包括有提梁和蓋子,肚子很深。“鄂侯四器”中有兩件卣,一大一小,除了尺寸,幾乎一模一樣。最最最神奇的是它們的神面紋,仔細一看,里面還有雙人眼睛哦。
更牛的是,據說這組器物還是目前唯一一組經考古發掘出土的神面紋青銅器組,它的藍色銅銹也非常明顯,尤其是大的這件卣,真的用實力詮釋了什么叫五彩斑斕的藍,實物比任何圖片都更讓人震撼。
咱真的不是用來
裝 “鹵味”的
zhì
銅觶
西周早期 湖北隨州葉家山27號墓出土
隨州市博物館藏
國家一級文物
觶,古代需要整一杯時,用來盛酒的,源于上古獸角制水器。《禮記·禮器》記載:“尊者舉觶,卑者舉角。”可見用它的人哈,身份很尊貴。
這次成博展覽中有不少這樣的觶,拋開飲酒人的身份不說,感覺它有點像我們今天用的杯子。據說形狀有圓有扁,圖片中這件就圓滾滾的,像個罐罐兒,還配了個蓋子。
它比較特殊的是,旁邊還放著個非常精致的像調羹一樣的東西,這是啥子呢?斗。還記得李白寫的“金樽清酒斗十千”不,雖然文物介紹里沒寫,但充分發揮一下想象力,斗嘛,多半就是用來打酒的。
我是一只乖罐罐
léi
盤龍獸面紋罍
西周早期 湖北隨州葉家山111號墓出土
隨州市博物館藏
國家一級文物
剛剛我們提到的“鄂侯四器”中,除了卣,還有一器,是罍。《詩經·卷耳》有云:“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這里的金罍其實就是青銅罍。
它是一種盛酒或盛水的青銅器,有圓形和方形之分,比如“鄂侯四器”中的罍就是方罍,圖片中的盤龍獸面紋罍則是圓罍,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是肩部有耳,下腹部有穿鼻,據說這種設計不僅有審美功能,更方便了搬運或懸掛等實用功能。
此外,盤龍獸面紋罍看起來是不是有點面熟?圓蓋上有一盤龍,長著可愛的小犄角,兩獸首形半環之間還有圓雕牛首,和四川博物院藏的彭州竹瓦街窖藏出土的西周獸面紋羊頭加環耳銅罍極為相似,這無疑象征著曾國與巴蜀地區的溝通與交流。
頭上有犄角
肩上有耳朵
jiǎ
戈父丙斝
西周早期 湖北隨州羊子山4號墓出土
隨州市博物館藏
國家一級文物
我是“尊”嘟,不是“假”嘟,萬萬沒想到,這個長得像傘的字竟然念jiǎ。這也是一種酒器,可以作禮器,也有研究表明可以作溫酒之用。
它的形狀很奇特,基本上是三足,沿口帶著兩個蘑菇形狀的小柱子,一側有耳朵。據說也有四足,一柱的,腰腹部肥圓,看上去就像一只“派大星”的背影。
這個器物最讓人看不明白的就是它的蘑菇柱,是用來接收外星信號的嗎?其實,除了斝,在一些爵上也帶有這樣的小柱子。
多年以來,對于它的作用學界也是爭論不斷,有說是源自玄鳥崇拜,有說是用來戳鼻子勸人飲酒節制,有說是為了拿取時的便捷,也有說是用來掛濾網的,約等于說古人已經喝上“掛耳”了。
我們再回到“斝”字上面的兩個口,是不是就是兩根蘑菇柱的演變呢?
叉腰“派大星”
秒變“掛耳”神器
guǐ
獸面紋方座簋
西周早期 湖北隨州羊子山4號墓出土
隨州市博物館藏
國家一級文物
簋,裝食物的器具,具體來說,是用來裝黍稷稻粱的,說白了,就是干飯用的。它多為圓形,在發展過程中,形制逐漸有嬗變。
最開始的簋是陶制的,后來發展成青銅器,從無蓋到有蓋,從無耳到耳朵逐漸增多,再到圈足下加方座,加足,它的形態不斷變得多樣化。
比如,圖片中的這件獸面紋方座簋就是加了方座的簋。同時作為一種禮器,簋還代表著一種嚴格的等級制度。
比如它常常和禮器之首鼎組CP,出現在重要場合,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都是有“哈數”的。
超級大碗很能裝
干飯人“最愛”
fǔ
銅簠
西周早期 湖北隨州棗樹林191號墓出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說到簋,就不得不提簠。《周禮·舍人》有云:“凡祭祀共簠簋。"簠和簋一樣,都屬于食器,只是形狀上有所區別,鄭玄在作注時說:“方曰簠,圓曰簋”。
古往今來,雖然對二者具體所裝的東西和形狀稍有爭議,但大多數學者認為,簠是方的,簋是圓的,它們就像是一對異卵雙胞胎,也恰好呼應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從成博展出的這只簠,我們可以看出,它在設計上非常講究,整體呈長方形,而且是一個上下對稱結構——
蓋和器身都“長”著足,中間還有一個卡扣,打開之后將蓋子拿下來,原本一件容器就變成了倆,它器身上的紋飾也非常精美,銘文表示它是楚國女子嫁到曾國的陪嫁器物,可謂意義非凡。
超有“肚”量
吃飯不“方”
duì
菱形勾連云紋銅敦
戰國 湖北隨州擂鼓墩13號墓出土
隨州市博物館藏
國家一級文物
與簋簠相同,還有一種食器叫敦,它由鼎簋CP演變而來,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戰國后期,器身呈球形,有蓋,帶有多個耳朵,蓋上也有足,看起來就像是一個神秘暗器。
比如這件菱形勾連云紋銅敦,就是一個橢圓球形,蓋和身分別有兩只耳朵,三只足,和上下對稱的簠一樣,敦的上下部結構也幾乎相同,可以將蓋子倒置,又多了個容器,它不香嗎?
而這件敦身上的紋飾也大有看頭,它由銀線錯嵌而成,非常精細。
圓圓的腦袋
小小的耳朵
lì
曾侯輿鬲
春秋晚期 湖北隨州文峰塔1號墓出土
隨州市博物館藏
國家一級文物
說到吃,餓了怎么辦?來,上炊具,煮東西。這個長得像三個雞腿支撐起來的器物,叫鬲,不念gé哦,念lì。
它也是從陶制炊具演變而來的,三只胖胖的腿其實是這種器物的典型特征——三袋足,且為空心結構,三足可以使結構更加穩固,空心可以快速加熱。
說到這里,前面我們講到斝,也是三足結構,所以才會有關于“溫酒”的功能猜測。當然,隨著時間發展,它的樣子也在不斷變化,后來也出現了四足,而圖片中的這件曾侯輿鬲,雖是三足,卻比最原始的袋足有所增高,足尖也變成了蹄狀。
確定不是
三個雞腿偽裝的
yǎn
冉甗
西周早期 湖北隨州羊子山4號墓出土
隨州市博物館藏
國家一級文物
鬲上再架一個鍋叫什么?甗。它的底座就是我們剛剛講過的鬲,上面還放著一個鍋——類似于甑一樣的存在,底部有孔,烹飪的時候,底部加水,上面放食物,蒸氣通過孔洞穿過,原理上很明顯就是一個蒸鍋嘛。
這種由鬲和甑組合而成的炊具,最開始都是一體式的,比如冉甗,后來逐漸演變出分離式的,比如展覽中膫君甗。
據說殷墟婦好墓還出土過三聯甗,一件長方形鬲上面架了三個一樣的甑,可以同時蒸煮,這和現在的多聯灶有什么區別,我們的古人真是太牛了。
幾千年前的“蒸鍋”
尊嘟很頂
gōng
銅觥
西周早期 湖北隨州葉家山27號墓出土
隨州市博物館藏
這個字應該沒什么難度,觥籌交錯的“觥”也算是終于見到本尊了。它是一種飲酒的器皿,多為動物造型。
比如這件觥就是一只乖乖龍,蓋子前高后低,為龍首,肚子很深,可以裝很多酒,手拿的部分,又是另一個獸首,遍身都是紋飾,非常精致。
我就是那個
觥籌交錯的“觥”呀
今日學習能量拉滿
接下來請看題
用你的火眼金睛識別一番,以下器物
屬于上面哪一類呀
展覽信息
大備盛德——青銅時代的曾國與鄂國
2025/05/18-08/10(周一閉館)
暑期延時開放中
周二至周四、周日
9:00-19:00(18:30停止入館)
周五、周六
9:00-20:30(20:00停止入館)
成都博物館
free
編輯丨牙尖兒
圖源丨牙尖兒
CONTACTS
找到小都
微信公眾號丨YOU成都視頻號丨新浪微博丨APP
YOU成都小程序丨YOU在場小程序 | YOU在場小紅書
合作添加微信號
YOUCHENGDUDU
· 歡迎把小都分享給更多的朋友哦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